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儿良性肿瘤,在白人儿童中发病率可达10%,男:女的比例为1:3。在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可高达22%~30%。IH在婴儿期的前6个月有着一个快速增殖期,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的快速增生。然后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特征性的自发消退期,最长可以持续5~6年的时间。最终是一个延续10年左右的恢复期,主要表现为血管组织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虽然血管瘤具有自行消退的特点,但其是否需要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但近期文献显示,实际上,成年以后,近50%的血管瘤患者仍有毛细血管扩张、瘢痕形成、纤维脂肪组织残留以及上皮萎缩等美容方面的后遗症。极少数增殖迅速且伴随严重并发症的血管瘤还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根据2005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刻进行积极治疗:(1)IH快速增长,生长在口腔、颜面等重要部位、危及生命或重要器官功能者。(2)IH伴出血、感染或溃疡;(3)IH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对于大型重症伴有严重并发症的IH,药物治疗无疑是最有效和迅速的。本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在IH治疗领域中常用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为将来进一步合理化治疗IH提供一定的参考。
1.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自上世纪60年代治疗IH以来,一直是治疗重症IH的首选药物。伴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症、影响视力或呼吸等重要功能以及病变位于易产生畸形的解剖部位等的血管瘤,都是口服激素治疗的适应证。有一个回顾性研究发现,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IH患儿皮损明显消退,有另外三分之一的患儿皮损稳定没有发展,最后三分之一的患儿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目前有两种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第一种是系统口服大剂量强的松,一般剂量为2~4mg /kg/d,每日一次早上口服。如用药后2周内IH停止生长或变小,则继续同样剂量;如疗效不明显,增加剂量至5 mg /kg/d,2 周后再次评价疗效。第6~8 周内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另外一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是IH的局部病灶内注射。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曲安奈德和倍他米松。出于减少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副作用,一般最大剂量可以使用20mg曲安奈德和3mg倍他米松。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原理,通常曲安奈德和倍他米松混合液在首次注射后,间隔4~6周再注射一次,一般需要3~4次才能有效控制住IH的快速发展。有研究显示,不同大小皮损的IH对于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不同,而且有30%左右的IH患者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皮损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并且需要重复治疗。总体来说,IH对于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的有效率达60%以上。即使是短期的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由于是大剂量治疗,但是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常见副作用。譬如睡眠障碍、过度兴奋、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肾上腺皮质抑制、生长发育迟滞等症状。和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H相比较,病灶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要明显减少全身的副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眶周的IH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有发生视网膜动脉闭塞的可能性。糖皮质激素治疗IH有效主要在于促进IH血管内皮细胞的快速凋亡,有研究表明可能通过上调线粒体细胞色素基因组来完成。最近有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受体(一种脂肪化的抑制剂)来诱导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得IH的皮损逐渐被脂肪替代。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利用诱导过氧化物酶活性受体,来激发间叶组织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当然,在这些机制更加明确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H的个体化治疗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干扰素的治疗
干扰素在用于治疗IH之前,主要在免疫缺陷患者中用于抗病毒治疗。用于IH的治疗,并成为IH治疗的二线药物,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有两种干扰素:干扰素-2α和干扰素-2β。用于治疗IH的主要是干扰素-2α。干扰素-2α常用方法:起始剂量每天皮下注射1 次,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00 万U,1个月后加量到每天皮下注射1 次,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300 万U连用6~12个月。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H患儿中使用干扰素-2α有效率可达90%以上但是,在大部分早产儿的IH中使用干扰素-2α,停药后仍有一部分患儿皮损出现反弹,导致需要重复治疗。干扰素-2α也可以进行皮损内注射,方法是第1 周每日1 次,每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300 万U;继之每周1 次,平均疗程6~8 周。其优点是疗程短、并发症少。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包括发热、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皮疹、肝酶额一过性增高等。这些副作用在停止用药后都是可逆性恢复的。 干扰素治疗最严重的副作用是其神经毒性,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皮质,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在干扰素-2α停止使用后仍会发生的不可逆的痉挛性肢体两侧麻痹 ,也有报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但据观察,神经毒性的副作用往往发生于疗程后期,因此发生神经毒性可能和用药的疗程长短有关,而和药物的最大剂量无明显关系。所以使用干扰素治疗IH应限于二线药物,必须在使用过程中常规做神经病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其副作用。另外还有一种咪喹莫特(imiquimod)的药物近年来被外用于治疗浅表型的IH,疗效较好。咪喹莫特乳膏是199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外用治疗外生殖器疣的免疫调节药物,采用咪喹莫特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最早由Martinez于2002年报道。据研究,咪喹莫特主要起到了诱导干扰素产生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发现干扰素-2α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移行来抑制血管瘤瘤体的增生。尽管干扰素在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重症IH时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不可预测,所以其只能列为IH治疗的二线药物。
3.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目前治疗IH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平阳霉素和长春新碱。长春新碱主要药物机理是抑制细胞核的有丝分裂,常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目前有研究证实可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的IH。 长春新碱治疗IH时剂量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0.05毫克~0.75毫克,间隔2~3周通过静脉给药一次,可连续给药3~4次。长春新碱的主要副作用在于其神经毒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麻痹性肠梗阻和骨痛。需要警惕的是,婴幼儿对长春新碱神经毒性耐受比成人好,因此婴幼儿如发生神经毒性,表现并不明显。另外,比较少见的副作用有脱发和发热、皮疹等。长春新碱有局部组织刺激作用,药液不能外漏,否则可引起局部坏死。鉴于以上的副作用,在为IH患儿使用长春新碱时,有必要请儿童肿瘤科医师会诊,定期常规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血检测。长春新碱可以通过抑制细胞核有丝分裂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主要通过阻止细胞分裂中期丝管蛋白聚合来实施,最后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实验模型显示,小剂量的长春新碱可以抑制血管生成,暗示在IH的治疗中长春新碱可能参与了诱导IH的最终凋亡通路。第二种治疗IH的抗肿瘤药物是平阳霉素。平阳霉素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药物。主要药理机制为抑制DNA结合使之破坏,另外它也能使DNA单链断裂,可能因此破坏DNA模版,阻止DNA的复制。尤其在口服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并且IH已处于消退期的患者,可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局部注射主要适用于较为局限的小范围病变,其疗效与口服激素治疗相似,但可减轻口服激素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平阳霉素瘤内注射适用于中、小型血管瘤的治疗。平阳霉素的质量浓度为1~2 mg/mL,每次剂量不超过8 mg。一般直径1.5 cm 以下的IH,1 次注射即可治愈;瘤体较大或多发病变者,一般注射3~5 次瘤体明显缩小,并于注射后7~30 天内有效。平阳霉素的副作用可有发热、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色素沉着、角化增厚等)、脱发、肢端麻痛等。其引起化学和性肺炎或肺纤维变的机会较小,但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肺部,如出现肺炎样变应停药。
4.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
Léauté-Labrèze 等在治疗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患儿时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可以有效控制重症IH的增殖,并促进其消退。普萘洛尔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IH安全有效,不良作用远低于糖皮质激素,已成为部分医师优先选择的药物。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治疗重症IH的一线药物。有研究发现普萘洛尔可以下调血管生长因子,减少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但其治疗IH的和具体作用机制,尚须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医师认为,普萘洛尔在治疗IH时可以参照以下治疗方法:2~3mg/kg/d,均分为2~3次口服。一般在治疗初期24小时内最好住院监测其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心率、呼吸及血糖等。疗程可持续2~8个月不等。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大多数IH患儿仅给予小剂量普萘洛尔1~1.5mg/kg/d已能较好控制IH的增生,但对于女性IH患儿,普萘洛尔剂量可能需要达到2mg/kg/d。另外,还有一种醋丁洛尔的药物开始应用于治疗IH,由于样本量较少,具体剂量和疗程还有待观察。除了口服药物之外,0.5%马来酸噻吗心安眼药水制成的凝胶也被直接外用于治疗IH,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尽管β受体阻滞剂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中长期广泛使用后仍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但在许多患有IH的早产儿中长期使用还需慎重。普萘洛尔潜在的副作用有支气管痉挛(尤其是在患有气道反应性疾病的患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恶心、呕吐、腹部绞痛、睡眠障碍、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糖等,在平时有低血压或低血糖的人群中使用需要尤需谨慎。还有一些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H患儿可能会有残余肾上腺抑制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在IH的皮损血管中,血管壁上血管紧张素受体密度高于正常皮肤血管。而血管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的活性,而低肾素活性可以降低血管紧张素的水平。由此可以推断,降低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并加速其凋亡。当然,这个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总结
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IH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由于IH大部分出现在头面部,考虑到发生在面部特别是影响美观的IH对于患儿心理方面的影响,支持对这部分IH患儿实施积极治疗。我们应该相信,虽然药物治疗IH的疗效是确切的,但是目前很少有针对IH药物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因此这些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治疗后严密观察,同时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和药物的特点。对于IH如果符合治疗指征,应在疾病演进的早期请有经验的医师专科医师会诊,决定治疗方案,而不要等病变发展到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时再开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