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政策动态

医学院招生未遇冷,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了?

2015-09-18
来源:MedSci         作者: MedSci

9月,秋高气爽,一场大雨使得上海气温骤降。近期正逢高校开学季,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医学院 招生未遇冷 不乏医二代》的文章,文中以以下四点反驳了医学招生“遇冷”的现象:

1.之前沸沸扬扬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医学院等多所医学院在江苏招生爆冷的消息,尤其复旦医学院在江苏省的投档分数线大幅度下降到一本线附近,而且还没有招满,是因为江苏省去年的分数线太高,以致今年江苏考生不敢报考复旦医学院,故而分数线才降低;

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30个省市,复旦医科的分数线均高于一本控制线,且几年分数还有升高(2013年平均高130分以上,2014年是高135分以上,今年高到145分以上);

3.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沪的投档线为468分,仅比去年低4分,这在理科类院校投档线中排名第六。更是举例“不服从调剂”的532分(北大在沪投档线是529分,清华在沪投档线528分)学霸来说明医学招生未“遇冷”;

4.据今年上半年的一个调查说,建议子女或亲友学医的医生的比例约3%,而且有超过五成的医生会劝阻他们的子女或亲友学医。但是,在此文中,以上海交大医学院15级临床八年制法文班和临床五年制英文班的89名学生中,有近半学生是“医二代”、“医三代”举例,用这些来自“医学世家”的学生选择医学说明了在当前“医学招生遇冷”、医患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医学依然是有吸引力、值得奉献与投入的专业。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医疗圈引起了广泛反响,针对上文中的第四点反驳很多,许多医生直接下评论说不希望自家孩子学医,还有一些魔性的回复如下所列:

网友A:“一半新生来自医生家庭”,今年参加高考的大概全是医务人员的子女?

网友B:医生的孩子自己不愿学医,但家长无权无势,在基层学其他专业很难找工作,不得已让他们学了医。

网友C:89名学生能得出这个结论,青年报的科研能力令人质疑。大笑

网友D:不能单凭一家之言就说明医学院招生没有受冷落。反正我是不希望我的下一代再继续学医了!

网友E:哪里来的数据,我身边都没几个来自医生家庭的

网友F:这些医二代、三代都选择的是法文班、英文班,或者8年制,没有看出问题!这些未来的医生是准备留在国内行医的吗?即使留在国内,按照目前医院的进人标准和家庭关系,都是进部属顶级医院,走的和基层医院医生不一样的路。

其实,成绩好只是医学生入门第一步,医学生生涯艰苦而又漫长,小医生忙碌而又辛苦,老医生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教书育人。一个医生的长成,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知识累计,还需要同情心和同理心;因此,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还需要与病人沟通、安慰病人的技巧。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点,在国外甚至是港台等地,医生一直都是高薪且受人尊敬的职业,医生教育也是精英教育。但是,中国医生的现状却并非如此。

但是,在中国,医生们普遍工资不高,还有频发的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一件件哭笑不得的医闹,一次次让人心寒的暴力伤医事件......医疗圈在抗议,而事件还在继续上演。尤其是,“医闹入刑”法案通过后依然还在上演的医闹、暴力伤医事件,这如何能够让医生们安心救治病人。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转行,医生们大多不愿自己的孩子或亲人学习临床......

中国医学的道路荆棘遍布,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给出有效且完善的制度,希望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再在这条坎坷之路上再挖坑,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并尊重医生,希望医患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让那些心有医学梦的学子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医学梦!

脆弱的养老体系能否应对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位旅美医师的七条“医患相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