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台手术中,主刀医生完成核心环节,就可基本明确手术结果。接下来还要缝合伤口,待病人从麻醉中苏醒,才能推出手术室。而对于守候在外的亲属来说,等待的时间分分秒秒都是煎熬。
从2010年起,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黄继锋每完成一台大手术,就会提前给患者家属发短信报平安。5年下来,这样的“平安短信”累计发送了近千条。
家属提前3小时得知手术情况
昨天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病区,记者见到了鄂州患者徐凤娇。上周她刚做完一场大手术,因为黄主任的“平安短信”,丈夫提前3小时得知手术十分顺利。
今年8月,40岁的徐凤娇遭遇一场车祸,右脚跟被连皮带骨齐齐削掉,足踝以下面临截肢。黄继锋查房时,抱着她的脚仔细看了下,踝关节和前足活动度尚可,可以冒险修复。
术前,黄继锋和徐凤娇夫妇长谈,做修复要从患者腰部取一小段骨头,造一个跟骨,再从小腿取巴掌大的皮瓣把它包起来。他说,修复手术就是“挖东墙补西墙”,有可能这边挖了一大块,那边也没补好。“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但要有失败返工的心理准备”。
9月7日早上7点多,徐凤娇被推入手术室。从小腿上取下的皮瓣必须保证血管完整,才能提高移植的成活率,而皮瓣能否成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术成 败。黄继锋用多普勒仔细检查分辨,小心翼翼取下长12厘米、宽10厘米的一块皮瓣,移植到患者脚底,再将血管逐一吻合。操作完成,皮瓣颜色变得红润,黄继 锋松了一口气。
中午12点半,黄继锋完成手术核心部分回到更衣室,从储物柜取出手机,第一时间给患者家属发短信报平安。接下来助手还有大量后续工作要做,直到下午3点多,徐凤娇才被推出手术室。
5年发送近千条“平安短信”
黄继锋回忆,他第一次发“平安短信”是2010年,记不清具体时间,但让病人印象很深。
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男性,从仙桃紧急转院过来,骨盆和四肢多处骨折,生命垂危。他的姐姐在武汉一所大学任教,代表一家人接受术前谈话。黄继锋委婉地告诉她,病人情况严重,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进手术室前,家属无助的眼神令黄继锋深深触动,他特意记下了患者姐姐的手机号。来自不同科室的五六名医生同台手术,心胸外科的医生处理心肺问题,骨科医生处理骨折问题。黄继锋记得,患者身上单是骨折就有五处。
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手术一共持续了9个小时,之后患者等待复苏,直到傍晚才推出手术室。黄继锋一下手术台回到更衣室,就给患者姐姐发了一条短信,内容只有短短6个字:“手术已完,顺利”。
黄继锋说,他每周要做十几台手术,无法给所有病人家属一一发短信。平均下来,每周发短信少则两三条,多则四五条。粗略计算,黄继锋5年来编写的“平安短信”近千条。
他说,需要提前报平安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全麻手术后,病人苏醒有快有慢,长的甚至要1—2个小时,这段时间对家属来说非常煎熬。二是术中发现情 况比想象中复杂,手术时间远超预期,比如医生说手术要一两个小时,结果家属等了五六个小时还不见人出来。无法得知手术室内的情况,家属心情可想而知。
同事对“平安短信”均不知情
“父亲被推进手术室后,我们在外面都很忐忑。正当我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收到了主刀医生的短信,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上周,来自广东韶关的黄先生陪父亲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复查,无意中跟人提起这个细节,黄继锋多年来给病人家属发“平安短信”的贴心之举,才为人所知。
黄先生63岁的父亲患股骨头坏死多年,直到3个月前连下地都困难起来,才下决心做手术。髋关节置换在骨科属于大手术,但技术上已经很成熟。7月初手 术如期进行,老父亲推出手术室前半小时,黄先生收到了主刀医生黄继锋的短信——“手术已完,请放心”。这一细节令他深受感动,“能够这么设身处地为病人考 虑的医生不多,很温暖,很贴心”。
黄继锋的同事、骨科医生汪国栋称,黄主任处事低调,“平安短信”的情况此前大家都不知情。他说,黄主任主刀的都是难度高、风险大、耗时长的手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因此一台手术下来人是非常累的。此时还能够将心比心,提前给家属报个平安,事情虽小,可见病人始终在他心里。
[对话]
“只有复杂手术才会提前报平安”
记者:“平安短信”报喜不报忧,术中病人情况不好了怎么办?
黄继锋:必须通知家属到手术室谈话间,就手术中的突发情况和家属沟通。
记者:每次报平安都写些什么?
黄继锋:短信措辞有讲究,既要让家属安心,又不能把话说太满,有时是一句话,有时就几个字。并不是所有病人家属都会收到短信,我每周要做十几台手术,只有比较复杂的手术才会提前报平安。
记者:这样的小事为什么不让助手代劳?
黄继锋:主刀医生亲自发这个信息更权威,家属才能放心。
记者:为什么不出来当面告知家属?
黄继锋:医生和患者进出手术室经由不同通道,当面告知远没有短信方便。事实上,手术医生通常要在里面待很久,因此手术区域有专门的餐厅、更衣室和休息室。完成一台手术后,医生可能稍作休息又接着做第二台、第三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