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5年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在互联网时代,医学教育如何“守正创新”,顺应时代变迁和教育改革大潮,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成为与会专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面临挑战最多的教育
“社会转型和医疗体制变革,环境和疾病谱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医学技术飞速和爆炸性发展,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坦言,数字技术对教育和出版事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医学教育界要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不遗余力地推进数字化出版转型,打破院校间围墙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是互联网难民,但我还在积极学习,也愿意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希望大家在互联网时代努力学习,贡献思想和才能。”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是我国医学教材编写的元老级人物,他在会上的这一席话赢得一片掌声。
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近几年,数字化教材应用、翻转课堂(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或学习其他资源,回到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并完成作业)等,成为医学院校积极探索的教改热点。
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说,数字教材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且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该校试点后学生反馈,在自主学习和查阅文献方面,数字教材明显优于传统方法,但传统课堂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上有优势。
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传勇指出,翻转课堂中多数学生不喜欢主动发言,遇到问题过分依赖百度等网络学术资源,知识学习似是而非、不求甚解比较普遍。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是河南省卫生事业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基地,该院副院长王洪兴介绍,“哑铃型”的师资队伍导致该院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专业老师大多来自临床医院,深度参与教学改革有难度。通过试点使用数字化教材,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师生反馈良好。
刘争提出,推进医学数字教育改革,需要在教学改革保障机制、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支持、激励措施保证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未来要建立数字教材建设质量标准,探索中国医学数字教育标准。
也有专家提出,部分院校存在为改革而改革的现象。教学改革在搜集学生主观评价的同时,更需要对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进行客观评价。
慕课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大会期间,以“人卫慕课”平台建设为技术支撑的人卫开放大学启动建设工作。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党委书记王锦帆说,医学知识复杂精深,需要慕课、微课给予形象化的解构;现代医学交叉融合,需要慕课给予跨专业、跨领域的整合;培养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慕课给予“多营养多口味的食粮”;向社会大众普及医学健康知识,需要医学慕课给予“可消化的食粮”。
有专家提出,国内的医学教育慕课课程切实落地并非易事,尤其是课程的完成率和结课率亟待提高。同时,如何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学分互认,如何结合虚拟的数字化内容与教学实践,科学客观地评估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也有专家提出,慕课的价值在于应用。各院校学生有不同层次,专业核心课必然要和本校课程组合使用,对开放大学的慕课进行“切割性使用”才有生命力,否则地方院校老师不愿用、用不上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