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困境
今年三月份,阜外医院医生牵头发起的“体制内医生集团”获得千万级规模投资。这是中国首个获得大额投资的体制内医生集团。体制内医疗集团的主要模式是为基层、小医院和大中型民营医院匹配相应的大医院医生,主要是利用多点执业;同时还可以帮助想要自由执业的医生将自己的诊所落地。
这种医生集团的模式可以说是特有的,因为中国的医生身份不自由,有体制外和体制外的巨大差别。这样的模式受困于三点。
第一,仍然依赖多点执业,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去服务。事实上大医院的管理层并不真正支持多点执业,因为医生隶属于医院,医院并不希望医生分散精力,而且医生在医院眼里也是自身的招牌和资本,名医为医院带来客流和产品收入,如果他们通过其他平台出去多点执业,出诊费将直接作为个人的收入,医院并没有动力去推动这个事情。
第二,这种医生集团走穴的模式和基础医疗的需求完全不匹配。基础医疗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部分人解决大部分需求,医患关系必须是长期的才能完成这样的职责。而靠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的碎片模式无法保证医生长期留在基层,并参与到病人的全面疾病管理中去,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只适合专科,而且是比较迫切需要名医的专科,可能针对大病和疑难杂症,这样的需求不是大众化需求,并不适合基础医疗的定位。因此用这样的医生集团模式去服务基层是走不通的。
第三,这种模式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要让体制内的好医生有动力去走穴,就必须给他们经济利益刺激。这就意味着走穴变成了赚钱的渠道,很多名医诊所推高诊疗费,导致大部分人无法获得这类服务。除了医生的动力,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本身存活方式也很成问题。如果要靠从医生诊费中分成存活,在目前很难有量的情况下,利益分配很成问题。国外的医生集团主要靠捐赠,招聘费用,项目赞助等方式,定位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相比之下,靠投资方快速拉动的医生集团模式在中国有更多的利益牵扯,长期看起来对推动整个行业变化的影响并不大。
体制外医生集团的优缺点
目前体制外主要是张强的医生集团。按照张强的规划,他的“医生集团”要做自由执业医生的“娘家”,“帮助自由执业医生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签约、法律支持、团队构建,让自由执业医生顺利执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张强的医生集团其实就是医生经济公司,与演艺圈的经济公司有点类似。经济公司帮助医生去处理各类外部事务和内部管理,医生仍然只需要像在公立医院内一样专心搞好业务就可以了。一方面内部构建“医生+助理+客服+秘书”的模式,即每一位专家都有客服和秘书,客服负责24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秘书负责安排专家手术前后的事情。另一方面公司作为医生的经纪人选择性与一些医院签约,签约医院给医生提供一个平台,包括空间、设备、护理和医技等,医生公司提供医疗技术和团队。
张强的公司其实就是将公立医院中最赚钱的部门——手术这一块单独切出来,通过强大的专家资源来向广大的二三线城市投放,以弥补当地顶级专家缺乏的空白。这一模式完全是复制当前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的主要盈利来自两块,门诊所带动的药品销售以及手术和与之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病床和相关医疗服务的收费都相对低廉,利润空间很低。
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看,医生集团的出现确实是一件较为有意义的事情。那些身处于二三线城市的病人不用为了一些重要手术前往北京和上海,忍受各种痛苦。对一些有着很强技术能力的医生来说,医生集团能够提供用户并帮助自己打理各类杂务,免去了自己处理执业所要面对的麻烦,还能获得比在公立医院更好的报酬和地位。而对那些民营医院来说,长期签约的专家不仅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用户,也能提升自身的实力为自身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
但是短期内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仍然是人才制约。目前跳出体制运作的医生仍然是少数,一旦离开了知名医院的光环,很多医生会觉得风险很大,而市场确实也是这样认可医生的。同时,如何管控“外包”流程中的质量和风险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缺乏临床路径,也缺乏详细的医责界定标准,这对体制外医生集团提供服务都是很不利的。这两个问题将在短期内继续困扰着体制外医生集团的发展。
在体制依然牢不可破的现状下,体制外医生集团的发展还有着较大的瓶颈。但是,随着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体制外医生集团如果能进一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入到各个层级,并进一步为新型的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还是有着很大的前景。
总结
总体来看,体制内的医生集团受困于制度,体制外医生集团受困于人才和风控。
现行体制下,医院对医生的管理一方面太严,一方面又不严。严是严在医生有硬性的考评规定,比如职称和科研,这些行政事务耗费了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医生本身的能力增长并无直接推动作用。严还严在医生的身份和执业局限,必须按照医院的规定来做。但另一方面,医院也好,监管也好,对医生的监管又不严,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诊断行为的管理,用药、检查处方、病人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严格管控,甚至医生和药企这样的利益链条都不能有效去切断。
在支付方弱势的医疗服务市场,医生集团的发展更多的成为医生获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成为其所服务的医院、医生自身和多点执业的医院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总体上非常小众,只涉及很少量的名医,与大部分医生无关。更确切的说,只是将灰色地带合法化,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
因此,在这样一个监管错位的市场里,医生集团很难以独立的身份发展起来,起到行业变革和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