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2015中国全科医学大会基层医疗服务分会场里,不大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连墙角过道都站满了人。一场以“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是否可以扎根基层并充分发挥作用”为题的辩论正在这里上演。
立论阶段,正方一辩、湖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高明医生引用了一系列政策,说明国家对全科医生下基层的支持。但是反方马上“猛烈攻击”,认为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
“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实现合理就医的关键制度。而全科医生,特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能不能扎根基层并充分发挥作用,是其中的关键。然而,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没亮点,职称晋升难度大、空间小,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不高,劳动付出与收入不匹配等原因,导致全科医生下基层成为理想状态。社区工作有一半以上的精力需要放在填表、录入、电话随访等低含金量工作上,即使成为主任医师,从事的工作内容也与低年资医生一样。工作时间看病人,下班时间统表格,工作繁复,但是收入却远远低于其他专科医生。总之,现状就是情感不留人,事业不留人,待遇留不住人。”反方一辩、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丁静主任医师的发言引起场内听众强烈共鸣。
反方二辩、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全科医生黄凯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一些政策制度对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的影响:“首先是收支两条线。这个政策对于稳定全科医生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是制约全科医生工作积极性的主因。瑞典全科医生的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2倍,英国是4.2倍,美国是3.2倍到3.7倍,而在中国吃皇粮的全科医生月平均收入仅3000元左右,这让社区招不到、留不住、用不好全科医生。第二是医保制度。目前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采取的是有差别的报销比例方式,但是差距没有拉开,更缺乏‘不通过全科医生转诊就不能报销’的政策刚性,十分不利于引导社区首诊。第三是基本药物制度。目前有许多药物在社区是不能使用的,以抗生素为例,社区可以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最高只能用到二代,药品不全严重制约全科医生工作。第四是考核分配制度。目前社区的考核分配还是以公共卫生为主,考核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随访率、达标率,无法体现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价值。”
在自由辩论阶段,正方辩手们开始发力。他们针对反方的论点提出:“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全科医生扮演的是上医的角色,其价值不能仅用金钱衡量。做好慢病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预防保健服务,受到他们的认可,也使全科医生获得职业荣誉感。此外,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和药品不如综合医院,但是全科医生要立足解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这在现有条件下基本可以实现,随着基本药物制度改进,给基层配备的药品也将更合理。”
总结陈词阶段,正方四辩、上海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虹医生说,全科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短短20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33562家。截至2014年,全国全科医师人数已超过17万人。虽然,目前全科医学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但路遇障碍并不影响前进的方向。尽管目前全科医生的收入普遍偏低,但是大部分地区全科医师的待遇正在快速提高,北京等地的全科医师收入已经逐渐赶上并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从职业发展空间来看,当前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病的管理需求将远大于治疗需求,工作在社区的全科医生将大有可为。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是为了发家致富,请不要选择当全科医生;如果你想快速成名,请你不要选择全科医生;如果你不愿服务社区,请你不要选择全科医生。快速发展是全科医学的最大吸引力,医疗模式变迁呼唤全科医生,疾病谱变化呼唤全科医生,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变呼唤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是医改、全科医学、也是老百姓对全科医生的要求,只有社区才是全科医生一展抱负的最好舞台。”正方最后的总结赢得了包括其他7名辩手在内的全体全科医生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