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培训动态

乡镇中医院 咋治“贫血症”

2015-08-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裕国 彭 富

“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过,机会难得!”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中医院医生郭双,7月27日才从外地中医院考察学习回来,7月31日又前往成都学习中药熏蒸法治疗骨质增生、中医接骨等方法。“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想尽快让患者在我们科室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魅力。”

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但只有让乡镇的医院强大起来,城市大医院才能真正实现分流减压。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人才青黄不接、医院定位不准成为影响分级诊疗效果的“拦路虎”。

中医药方便廉价,农村超六成患者采用

“过去花了不少钱没治好,没想到中医治疗3个月,花3000多就好了。”宝轮镇范家村三组的严青,对中医药赞不绝口。

13年前,48岁的严青患上慢性肝病,先后到省、市医院治疗,却效果不佳。前年,他听说利州区中医院的省级名中医姜贻富方法独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医院就诊。姜医生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3个月治好了他的顽疾,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在利州区中医院的康复理疗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针灸治疗的石桥村二组村民李志新。近年来,他饱受腰椎病折磨,直至无法独立行走。半个月前,瘫痪在床的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医院接受针灸、拔罐、牵引等中医保守疗法,现在已能独立行走。

“中医诊断简单,治疗、用药方便,治疗费用廉价,农村超六成患者选择采用中医药治疗。”利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中医药股股长侯桂林说。

医院人才青黄不接,医生留不住、引不来

2011年3月9日,为了整合资源,利州区将同在宝轮镇的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水电五局职工医院合二为一,成立了利州区中医院,主要造福赤化、三堆、白朝、金洞等乡镇20余万农村群众。

“门诊医生70%面临退休,从医药专科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大多没取得独立行医资格,医院人才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医院副院长樊晓林说,医院位于乡镇,近3年没有一名医科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愿意到医院工作。

按照规定,大专毕业生在十分顺利的情况下,至少需4年才能取得独立行医资格。

“医院急缺20名医生,每年顶多有2人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如此计算,我们医院至少10年才能补齐所需医生。”医院办公室主任于述斌说,现在小城市的大医院也普遍缺少优秀医生,乡镇医院稍微出众的青年医生,随时都可能被大医院挖走。近一年,医院10名临床医生辞职。

利州区中医院虽是利州区西片的龙头医院,但房屋破旧不堪,人才留不住、引不来。2012年医院自筹2500万元修建了住院大楼,由此导致外债超过4000万元,比去年医院一年的总收入还高。去年10月大楼投入使用,可今年上半年住院人数同比却下降22%,门诊下降12%,医院人心浮动。

“医生看病不开中药饮片;康复理疗科设备先进,却因宣传力度不够,人气还不如外面的私人诊所;中医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医护人员服务技能普遍偏低……”这段时间,医院多次召开大小会议,自我把脉问诊。记录本上,“病因”多达37条。

利州区中医院负责人何兴林说,从7月27日起,医院每周各派一名医护人员到市中医院跟班学习,提升服务水平;医院中医文化氛围打造即将启动;内部分配方案将向中医倾斜,鼓励人人都做名中医,擦亮中医医院这张名片。

利州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利州区中医院存在的问题在全区举一反三,加大中医扶持力度,加快中医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中医药用药管理。今后凡是《四川省新农合用药目录》内的中草药,报销比例一律上浮10%,鼓励患者接受中医诊疗。


90名青年医才入围“青苗”计划    北京新增277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