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上午10:00,国家卫生计生委在西直门办公区(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1层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国家基层高血压防范指南》《全国血液安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本次发布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参会嘉宾分别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血液安全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今天和我一起参加发布会的有天津市血液中心的杨文玲主任,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输血科纪宏文主任。两个单位在保障血液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全国血液安全的总体情况。
血液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血液安全工作,把保障血液安全作为保护人民健康、增强人民获得感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统筹部署和推进。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同规划、同落实、同促进,有效地推动血液安全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中国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体现在:一是无偿献血比率持续攀升,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位居全球首位;自愿无偿献血比率达到96.3%,超过高收入国家95%的平均水平。二是血液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我国是其中之一。在血液检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初筛阳性率仅为0.17%,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三是临床合理用血明显改善,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9.6%,超过高收入国家97%的平均水平。血液报废率为5.95%,低于中高收入国家6.7%的平均水平。保障血液安全供应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全球血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我们坚持“开源、节流、保安全”的工作思路,以“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升血液供应水平、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提升合理用血水平”的“四提升”为主线,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血液安全供应体系,持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一是健全法制政策。全面深入贯彻《献血法》,各省区市均出台了《献血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规范等政策文件,确保血液安全供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我委会同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中央文明委、全国爱卫会将无偿献血分别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考核范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对血站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合理配置血站资源,初步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262个,较2012年增长41.3%。四是建立预警保障机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建立国家、省两级血液应急保障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二、全面落实无偿献血制度,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
以满足保障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千人口无偿献血率和采血量。一是完善无偿献血模式。推进团体无偿献血和街头流动无偿献血协调发展,推动无偿献血向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区和农村延伸,鼓励各地由随机献血向预约献血转变。二是做好无偿献血服务。坚持以献血者为中心,完善采血网点布局,建立异地用血报销制度。健全血站信息公开制度和开放日制度,保障献血者及公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进社会信任。三是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创新宣传招募方式,大力开展“世界献血者日”、“红十字日”等纪念日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范围,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四是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每2年开展一次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活动,激发更多群众通过无偿献血传递爱心和社会正能量。2014-2015年度,全国有近30万名献血者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较上届增长了近40%。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无偿献血是保障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据统计,2016年无偿献血人次达到1400万,采血总量达到2360万单位。2017年前3季度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和7%。
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解放军官兵、医务人员率先垂范。据统计:2016年,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每千人口献血率分别为69.2、78、55.8和52.5,远高于全国10.5/千人口的献血率。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无偿献血,2016年全国团体无偿献血达到337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69%。
无偿献血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彰显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精神。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无偿献血者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慰问,对长期关心、支持无偿献血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正是因为有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国血液安全供应保障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三、改进血液质量控制系统,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
坚持把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一是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健全高危献血员屏蔽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审和实验室间质评,血液报废率、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保持在较低水平。二是全面落实血液核酸检测策略。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通过实施核酸检测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50%、82%和20%。三是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核查。按照“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每年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向全国通报核查情况,督促各地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四、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持续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新技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一是完善临床用血管理机制。成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和通报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制定应急状态用血方案。逐步建立基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用血评价、考核量化制度,作为医疗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普及科学合理输血策略。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经验,规范用血标准,严格用血指征。加强患者血液管理,术前及时纠正贫血。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血液保护技术。指导医疗机构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2013年以来,自体血回输比率增长了30%。目前我国临床用血呈现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双下降”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导向,针对血液安全工作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公平可及、安全有效”的原则,以“四提升”为主线,以抓落实为主旋律,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构建并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血液安全工作向纵深推进,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坚实的血液保障。谢谢大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谢谢周局长关于血液安全的通报。这个话题也是媒体朋友长期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待会儿大家可以踊跃的举手提问。
下面我们做一个思路切换,请高光明副司长为大家介绍《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的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2009年启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惠及亿万群众。但受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影响,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管理,依然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在整体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高血压单病种为突破口,完善工作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努力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防治管理服务为目标,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感受度,逐步引导实现高血压患者基层首诊。2017年4月以来,我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设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并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订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拟在基层推广使用。同时在贵州、云南两省开展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试点工作。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就是正式发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接下来,我想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介绍《指南》制订等有关工作情况。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
先介绍一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有关情况。中心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确立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培训和教育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和国家工作平台,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承担着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工作。一方面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引领国内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密切联系我国基层实际,服务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心血管病领域发挥着顶天立地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地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叠加,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据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2.7亿人,2013年由高血压带来的直接经济负担达2103亿元,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6.61%,严重影响着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沉重疾病负担。实际上我国对高血压一直高度重视,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16年底,管理人数达到9023万人。但总体来看,我国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还任重道远,基层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为尽快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2017年4月成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目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高血压管理水平同质化。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的制订及培训、基层高血压管理的监测和评价、面向群众开展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核心的工作之一,积极组团队、做计划、建机制,希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组建了近90名成员的专家委员会,不仅包括全国顶尖级心血管病专家,还包括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专家,以及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骨干医生和村医。团队及机制的建立,为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一、制订《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制订了更加简单实用,集技术指导与管理评估于一体《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将在基层推广使用。《指南》以基层“可实施、可追踪、可考评、可负担”为原则,与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保持一致。目前,《指南》已通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发行,并可在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免费下载。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二、组织基层医生进行高血压规范培训及认证
我们针对《指南》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设置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包括“雄鹰计划”骨干培训班、“群雁计划”培训会、“云鹊计划”网络培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我们将在2017年,首先完成贵州、云南两个试点省份的培训全覆盖,并逐渐向全国扩展。目前,已开展“雄鹰计划”两期,完成骨干培训人员100余名,在线培训平台覆盖全国31省份,已注册45171人,正在学习15477人,已经获得认证的接近1000余人。培训结果显示,高血压指南答题正确率由培训前的57%提高至培训后的82%。培训平台管理患者人数96000余人,发放患者教育资料超过7万余人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三、搭建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体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制订《中国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手册》,明确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标准,拟纳入全国年度统一考核评价体系。办公室开发了全国统一的高血压管理电子记录系统,为今后对基层高血压管理的考核由现场考核为主逐步转为日常上报数据监测为主创造了基本条件,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高血压管理质量控制监测体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四、大力开展民众高血压宣教
办公室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手册、折页、板报、微信、短信等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科学健康知识传播环境,扩大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规模和效果;以健康教育为手段深化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内涵,持续推动教育和管理的融合,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实现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的目标。在这里我想特别呼吁一下,因为高血压的宣教知识在国内传播相对比较多,但是传播知识的正确性要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多宣传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科学的宣教知识,这些材料在我们网站、微信端都是可免费下载的,而且是图文并茂的,请大家关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整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优势资源,推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高血压同质化管理,实现高血压整体治疗率、控制率的明显提升,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非常感谢大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
刚才蒋主任简单地向各位媒体朋友报告了《国家基层高血压管防治管理指南》有关情况,而且他们这次带了宣传画,宣传画下面有二维码,也欢迎媒体朋友扫一下,关注办公室的工作,多监督,也欢迎媒体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积极改进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们请到试点省份之一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同志,下面我们请许主任介绍云南省筹备开展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试点有关工作情况。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云南卫生计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简要介绍云南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高血压防治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云南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云南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高血压防治试点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云南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创新建立“工作统一领导”,“任务统一布置”,“考核统一安排”,“经费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县级统筹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组织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中医药等“六个专业包”分类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分级负责、分类考核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财务管理核算办法,项目工作得到整体提升。与项目启动之初的2009年相比,我省人均期望寿命由69.5岁提高到74.1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41.53/10万下降至23.26/10万,婴儿死亡率由13.10‰下降至8.23‰,传染病发病率连续多年控制在较低水平,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分别较2009年增加17倍、14倍和8倍;乡村医生通过项目实施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平均月收入由2013年的683元提高至1702元。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
但由于我省山区面积大、人口散居、卫生信息化成熟度低等困难问题,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省因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6年,全省死亡人数中42%的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挤占了70%的医疗费用负担,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成为影响我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省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试点工作,旨在通过规范基层高血压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搭建高效的“医院-疾控-基层”慢性病管理模式。这项试点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国家对我省的信任,也是推进健康云南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确定在曲靖市、丽江市、以及姚安县、建水县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管理试点,即严格按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规范基层慢性病管理;同时,在昆明市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开展医院诊治、基层管理试点工作,即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治的高血压患者信息及时转介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再由基层医务人员遵循网格化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提高管理规范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有69名基层骨干医生参与国家“雄鹰计划”培训,成为试点工作业务骨干。同时,完成首批试点地区系统软件安装。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试点工作措施,开展全员培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我们有信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地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高血压试点工作,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健康云南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接下来是第三个发布内容,请王谦司长向大家介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有关情况。2017-11-10 11:16:57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各位记者朋友,每年的秋季我们都要在这里发布年度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同时借这个机会介绍流动人口工作进展情况。
非常感谢大家对这项工作的一直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委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针对流动人口的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研究方面持续取得了进展和成效,主要有五个方面: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一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有几个数据,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的比例是98.2%,比201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2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中有0-6岁子女的育龄妇女孕期建档率达到90%,产后42天内接受健康检查的比例达到83.8%。一系列调查表明,流动人口对于他们获得的服务总体是比较满意的,有些比户籍人口获得的服务满意度还要高。
二是持续推进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改革,特别是取消了流动人口纸质的婚育证明,更加方便他们外出流动。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信息共享,促进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方便可及。
三是持续推进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和相关研究,我们每年都要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并形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四是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示范试点,主要目的是提高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五是加强农民工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关爱工作。
以上是我要介绍的主要工作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是我们出版的第八本报告。从2009年开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以及城镇化方面政策研究。我们的报告一直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的报告分五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关于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主要介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导人口变动的因素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199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动在人口变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我们着重分析了过去六年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特别是跨省人口流动的特点。第二个专题是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主要对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关系、流动人口的家庭化以及对消费的影响、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三个专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2016年以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相关的调查、重点人群对卫生计生服务的利用,以及建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和改革路径都作了分析。第四个专题是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主要分析边境城市特别是广西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和他们获得健康服务的情况。第五个专题是关于留守人口的内容,我们在流出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主要观点就介绍这些,我们有相关的介绍材料和书已经发给大家,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今后的工作,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新要求,继续做好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按照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让流动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提问的媒体自报家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想了解中国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北京媒体朋友介绍血液安全方面的情况。刚才问到我国在血液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实际上我们卫生计生系统一直把血液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这几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
第一,巩固无偿献血制度。动员自愿、不以寻求经济报酬为目的的无偿献血者献血,是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根本性举措。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无偿献血制度。《献血法》实施以来,我们不断巩固和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从源头上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第二,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为了保障血液质量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指导各地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强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高危献血员屏蔽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根据我国现行的血液质量管理规定,仅血液检验就涉及ABO血型、RhD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8个项目检验,其中,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3个项目要进行血清学和核酸两种检测。
第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每年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向全国通报核查情况,督促各地加强血液管理,巩固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保障血液质量安全。
第四,做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范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临床检验中心建立参比实验室,开展新发传染病监测。针对我国局部地区献血员中存在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者问题,指导和督促各地做好监测和预防工作。根据寨卡病毒流行趋势等综合因素,研究拟订防范寨卡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的有效措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血液安全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刚才提到人类嗜T病毒检测,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具体怎么写?
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我们会有实录,上面会有标准的写法。
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
实际上就是HTLV。
中央电视台记者:
基层高血压办公室“五统一”工作中,统一质量考核体系是如何实现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我们强调高血压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成效,成效如何体现,一定要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在这样的技术支撑下,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研发了一整套的电子化高血压管理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这个数据采集平台软件在全国基层单位安装,非常简单。高血压诊治的相关信息就用这个软件进行采集,然后实时上传到办公室的管理平台上,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实时监测。
另外,考核只是手段,我们一定要实现通过数据化的实时上报系统,能够给各省、不同的管理机构提供实时反馈,通过对反馈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所以考核只是一个手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考核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高血压管理的同质化。
保健时报记者:
请问为什么开展临床合理用血。临床合理用血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
感谢你的提问。刚才周局长和杨主任提到了,我们国家的血液安全得到的极大的提高,但是,输血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血液检测“窗口期”问题、免疫性输血反应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困扰全世界输血安全难题。为最大限度减少异体血输注,降低输血安全风险,世界卫生组织鼓励各成员国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为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我们印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范要求,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核查,指导各地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强化指导、培训和监督检查,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近年来,医疗机构整体上对临床合理用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断完善院内临床用血管理组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管理和考核,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经验和自体血回输技术,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异体血用血需求,在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
以我们阜外医院为例,阜外医院高度重视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开展多学科患者血液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医院临床用血三级管理制度,组建医院多学科血液管理团队,大力推广临床合理用血新策略、新技术,建立临床用血公示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临床合理用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9年开展多学科患者血液管理工作以来,经过8年努力,阜外医院在心脏手术量共增长92%的前提下,红细胞和血浆用量显著下降,分别减少39%和53.2%,平均每例心脏手术用血量下降65%之多。成人心血管手术输血率已降至25.6%,降低幅度超过60%。同时,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均显著降低,心脏手术无输血率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阜外医院仅是我国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一个缩影,从世界卫生组织公开的数据以及我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情况看,我国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妇女报记者:
请问王司长,刚才提到流动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趋势,还有家庭迁移的趋势明显。对去年流动人口变化的情况,您怎么看?这两个因素叠加会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哪些挑战?怎么应对?刚才您提到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建档率高于户籍人口,是因为我们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加强了还是什么原因?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首先你已经看到了我们提供的报告摘要稿。2016年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变化的趋势和这几年的总体趋势一致,人口继续向城市群聚集,在沿海、沿江、铁路沿线地区人口聚集度仍然在进一步加大。我国城镇化水平在继续提高,同时人口流动过程中的家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2016年也有一些新的特点,流动人口的总量在减少。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我们分析主要受国家最近几年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影响。
比如从国家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推动一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还有一些城市提出了人口调控的目标,所有这些政策的因素都对人口流动的数量产生了影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就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留在城市,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在统计流动人口口径的时候这部分人就消失了,再有受经济周期波动的临时性影响也使得一些原来在城市的人回到了家乡,这样在统计数量上也会有一些影响。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说到对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我刚才列举了几个数字,没有具体说哪项指标比户籍人口好,但调查数据中确有个别指标,流动人口在服务评价上比户籍人口还好,这主要是近几年我委对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非常重视,宣传力度也比较大,所以他们给的评价更高。
因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在我国人口变化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下一步我们提供卫生计生服务,在规划、布局等方面都会考虑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
新京报记者:
基层高血压防治“五统一”中的关于统一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因为基层医务人员的地域分布非常广,所以这一点怎么做到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感谢你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自己一直跟同事说,作为医生,我们碰到了国家最好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含义就包含着技术突破性的进展。我们之前如果说能够在两年内希望覆盖国内的基层百万级的高血压人员的培训,在五年前甚至三年前都是很难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以及我们国家这些年在基层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硬件铺垫的工作,为今天解决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创造了最好的技术条件。在国内31个省,无论有多偏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乡镇卫生院,都已经有了电脑,有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只要有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实现对它的质量考评和培训。我们的软件,包括在线培训系统,全部是电子化的,只要能够上网,用软件登记系统就可以了,因为考虑到实操性,所以整个数据采集就强调关键信息,非常简单。这是实时上报。考评、培训也是一样,培训之后马上就回答相应问题,我们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个医生在哪个问题上回答了多长时间,完全是电子化的,为真正可能提高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和医院之间的同质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工人日报记者:
请问高司长,这次发布的《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和以往发布的高血压指南比有什么特点?另外,大家都知道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在基层,在落实指南方面如何提高基层医生的积极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
我简单谈一点我的认识。首先,各方面包括专家学者在高血压防控方面出过很多指南,这些都对高血压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次的指南和以往不同在哪里?第一,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这个项目我们前不久做了专题新闻发布会,这个项目是除了医保外,政府在卫生计生系统单项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按照人口,人均投入50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5%,地方还要进行配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一个专门服务项目,就是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为了把这个项目落地、落实,把基层提供服务的实际数据和效果收上来,同时提高广大居民对接受服务的主动性和提高他们的感受,所以这次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专门选择了高血压为切入点,想通过这一个点的突破进一步带动整个项目能够上台阶。这个《指南》不是学术的指南,这个《指南》是政府主导的,带有政府意志,要在基层广泛推广的一个专题指南。
当然我们会不断地根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情况,对指南做定期、不定期修订,不断地进行调整。总体来说,在基层进行高血压管理,涉及到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我们就是要按照这个《指南》,从政府方面,再结合学术的力量,共同推动,把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抓实、做好。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
谢谢高司长,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请大家关注我们本月的第二场例行发布会的通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