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图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
在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君君介绍,近年来,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强体系,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一轮的医改中,全区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35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66个,村卫生室1.86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9个,与2009年比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000个,增长6.2%。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共36.2万张,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24万张,分别较2009年增长174.22%、122.39%。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36万人,其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4.52万人,与2009年比较,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增加8.26万人,增长132.03%,超过全国同期增长88.17%的水平。全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65人,比2013年增加2.79人。全区基层总诊疗数超过1.21亿人次,较2009年有所上升。
二、顺应改革,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加快
一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速扩面。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医共体章程等方面进行细化,指导全区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截至2024年7月底,全区111个县(市、区)共成立155个县域医共体,覆盖70个县(市)、18个区。从2023年开始该项改革已从试点积极向全区全面加快推进,预计2024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75%以上的县(市),2025年覆盖90%以上,力争到2026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是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基层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广西模式”。除了巩固深化“上林县、武宣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医改模式”外,还创新建立了“县镇”+“镇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容县模式”,目前第一批试验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基层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三、提质增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23年底,全区建成社区医院127家,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为76.59%,其中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比例为17.17%,均超过国家任务目标要求;2024年9月开始还将对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能力评估,预计年底广西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将达85%以上,达到推荐标准的比例将达20%以上,预计届时将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四、多措并举,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乡村医生编制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2023年度乡村大学生招聘计划,目前已招录19人,其中已有12人完成了入编手续,实现了“零”的突破。按照国家相关部委部署要求,2024年,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继续组织实施乡村大学生招聘计划,全区计划招聘149人,近期,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将陆续发布相关招聘公告。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专科医学生培养计划,2010年以来,广西累计招收培养订单定向医学生12474人,约有2400多名订单定向本科、专科医学生在服务期满后自愿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一批全国、全区优秀的订单定向医学生扎根基层,持续壮大和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同时,我们还实施广西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着重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骨干人员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基层卫生骨干人员2600多名。印发《广西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方案(2023—2025年)》,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培训,计划培训8000名乡村医生,逐步提升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占比。
三是各地积极探索完善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全区全面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政策,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实施“县聘乡用”政策。目前,全区共有1万余名乡村医生享受“乡聘村用”政策,覆盖面正逐步扩大。如:武宣县全面实施“乡聘村用”,全县所有行政村的195名乡村医生已全部落实“乡聘村用”,他们除了底薪外,还享受诊疗费、绩效、养老、医保等待遇,积极探索推动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管理。龙州县除了全面推行“乡聘村用”外,还积极推动“县聘乡用”,使用“医共体编制控制数周转池”,目前已招聘88名紧缺卫生专业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同时还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人才培育,定向培养”的人才本土化计划,计划5年内培养50名本土医学人才,由县内出资培养,与医学专业高考录取生签约,毕业后返回服务单位定向服务,目前已签约培养13人。
五、改善体验,
基层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能力。自治区累计投入130多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目前,全区共建成127家社区医院,有237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已达到或相当于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优化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据统计,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月为居民提供延时、错峰服务达16万人次,有效缓解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就医难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先诊疗 后付费”政策覆盖范围从监测对象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扩大至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群众,2024年1—7月,有基层群众330.44万人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时免缴住院押金,方便了群众及时看病就医。
三是加强监督,规范诊疗服务行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区2024—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巡查工作方案,围绕党的建设、行业作风、运行管理等方面,重点巡查财务、资产、采购、法律法规执行、人员管理、医保政策执行、收费管理、补助资金落实、人员薪酬到位等内容。指导各市在2024年9月底前制定本地巡查实施方案,组织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方案开展自查自纠全覆盖,并从2024年开始到2027年按年度分批次开展巡查工作,2024年完成辖区内1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巡查工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权益。
医保资金怎样既保障基层广大群众的利益
又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自治区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梁丽军介绍,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4年在上林、上思和武宣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同时,出台了我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细则。实行“总额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医共体成员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防融合,进而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以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助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二是实施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
引导参保人员有序就医
明确在紧密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属于同一医疗过程,上转病人只需支付住院起付线差额部分费用,下转病人不再支付住院起付线费用。医共体内下级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因医院没有开展相关的检查化验项目而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化验的,按下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收费,并将该收费计入本次住院医疗费用,执行下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通过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医。
三是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
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四是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将远程会诊、心电图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甲类项目管理,促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让参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
在改革的过程中怎么保障基层医务人员
的薪酬待遇和激发他们积极性?
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资福利处处长欧水木表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薪酬管理的难点和关键是管理体系,《实施细则》围绕薪酬统筹和充分赋予医共体收入分配自主权,从而在改革中保障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薪酬统筹方面:
一是在薪酬管理上打破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界限。把医共体内的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统一纳入本地医共体绩效工资总量分配范围内。
二是落实“两个允许”政策。根据考核结果和年度收支正结余提取各项基金后核增医共体绩效工资增量,逐步提高医共体工作人员的收入。
三是提高医共体内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待遇。设立岗位考核津贴,标准为工作人员上年度第十二个月基本工资,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乡镇工作补贴按照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地点所在乡镇的标准发放。
在赋予医共体收入分配自主权方面:
一是优化内部分配管理模式。在核定医共体绩效工资总量内,医共体全体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编制所在单位聘任岗位等级标准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由医共体自主统筹分配。在分配中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二是对医共体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施特殊工资制。有利于医共体吸引、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强化医共体自主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范围、薪酬形式、薪酬水平由医共体自主确定,实行特殊工资制人员的薪酬单独核定、台账管理,列入医院成本支出项目,计入医共体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或控高线限制。
社区服务中心
在满足群众看病就医方面有哪些措施?
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安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蒙莉介绍,主要开展了以下措施:
一、开展全专联合门诊,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建立常态化全科医生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生联合坐诊,为居民和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完善内、外、妇、儿等科室基础上,通过邀请三甲医院专家固定坐诊,建立了痛症、骨科、糖尿病足、儿科、心脑血管等极具特色的诊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技术服务。
二、推进双向转诊机制,
实现医疗服务高效协同
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提升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识别转诊服务。分别与广西三甲医院开展医联体、科室共建等合作,畅通预约转诊渠道,规范转诊标准和流程,及时为疑难病、危急重症或超出机构服务能力的患者提供转诊绿色通道。目前已实现“大病手术在三甲医院,术后康复在社区医院”新转诊模式。在社区已逐步建立了以日间手术术后、骨科术后康复、糖尿病足术后康复以及慢性溃疡伤口诊治及康复为特色的社区康复中心,并落实三甲医院专家查房、带教制度等措施,确保治疗方案、治疗水平的同质化。
三、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确保服务细致到位
一是推出个性化签约服务包。逐步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点单式”签约服务,即签约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在项目库中自主选择服务项目,与服务团队进行“点单式”签约,目前服务包已涵高血压失眠、肩颈腰腿痛、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康复、脑血管疾病筛查、妇科早癌筛查等个性化服务包。
二是开展家庭病床、互联网+中药配送服务。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失能、偏瘫、肿瘤晚期等老年人,中心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按照服务规范,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主动提供服务,将医疗服务送到家中,近年来已累计开设家庭病床500多张,深受辖区居民欢迎。
三是下社区开展主动服务模式。通过组建10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每周2.5个工作日走出诊室下社区诊病、社区居民健康网格化管理、每周健康夜市、每月固定大型巡演义诊等创新模式,加强与居民的联系。
四、落实基层便民惠民措施,
促进服务优化升级
一是提供延时服务。开诊时间7:30—22:00,全年365天开诊,方便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康复治疗等服务,提供周末疫苗接种服务。
二是开展慢性病长处方服务。覆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肿瘤等6类常见慢性病。针对已经签约家庭医生且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有长期用药需求的患者开具4至12周长期处方,减少往返就医频次。
三是提供预约三甲医院各项就诊服务。如专科门诊初诊、复诊、手术预约、影像学检查、术后复查、肿瘤化疗、放疗后复查等服务。
四是提供转运车接送辖区患者就诊服务。中心自备转运车,主动免费接送行动不便的居民到中心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