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着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一)1型糖尿病
绝大多数T1DM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引起选择性胰岛β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行性加重,导致糖尿病。
1.多基因遗传因素T1DM多基因遗传系统至少包括IDDM1/HLA、IDDM2/INS5'VNTR以及IDDM3~IDDM13和IDDM15等。其中IDDM1和IDDM2分别构成T1DM遗传因素的42%和10%,IDDM1为T1DM易感性的主效基因,其他为次效基因。
HLA是一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由HLA复合体所编码。HLA复合体位于人类第6对染色体短臂,其功能基因可被分为三类:Ⅰ类基因包括HLA-A、B、C等;Ⅱ类基因包括HLA-DR、DQ和DP等;Ⅲ类基因主要编码补体、肿瘤坏死因子(TNF)等。HLA经典Ⅰ类及Ⅱ类分子均为抗原递呈分子,可选择性结合抗原肽段,转移到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受体所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反应。IDDM1包含HLA区域与T1DM关联的一组连锁位点,主要是HLA-DRB1、DQA1和DQB1,它们的易感或保护效应强弱不等,IDDM1关联是HLA-DRB1、DQA1和DQB1的综合效应。由于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单倍型(haplotype),在遗传过程中,HLA单倍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更能反映与T1DM的关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报道的与T1DM易感性关联的单倍型不尽相同。
IDDM2/INS5'VNTR是T1DM第二位重要的基因,它是胰岛素基因(INS)旁5'调控区转录起始点前一可变数量的串联重复序列(5'VNTR)。根据串联重复单位的数目可将VNTR分为Ⅰ类、Ⅱ类及Ⅲ类等位基因。Ⅰ类短VNTR与对T1DM的易感性有关,Ⅲ类长VNTR与对T1DM的保护性有关。认为后者的显性保护效应与其诱发自身免疫耐受有关。
T1DM存在着遗传异质性,遗传背景不同的亚型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2.环境因素
(1)病毒感染:据报道与T1DM有关的病毒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迅速、大量破坏β细胞或使细胞发生微细变化、数量逐渐减少。病毒感染还可损伤胰岛β细胞而暴露其抗原成分、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
(2)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因素: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及灭鼠剂吡甲硝苯脲所造成的人类糖尿病可属于非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破坏(急性损伤)或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破坏(小剂量、慢性损伤)。母乳喂养期短或缺乏母乳喂养的儿童T1DM发病率增高,认为血清中存在的与牛乳制品有关的抗体可能参与β细胞破坏过程。
3.自身免疫许多证据提示T1DM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①遗传易感性与HLA区域密切相关,而HLA区域与免疫调节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②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艾迪生病等;
③早期病理改变为胰岛炎,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
④许多新诊断患者存在各种胰岛细胞抗体;
⑤免疫抑制治疗可预防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所致动物糖尿病;
⑥同卵双生子中有糖尿病的一方从无糖尿病一方接受胰腺移植后迅速发生胰岛炎和β细胞破坏。在遗传的基础上,病毒感染或其他环境因素启动了自身免疫过程,造成胰岛β细胞破坏和T1DM的发生。
(1)体液免疫:已发现90%新诊断的T1DM患者血清中存在胰岛细胞抗体,比较重要的有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和胰岛抗原2(IA-2)抗体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预测T1DM的发病及确定高危人群,并可协助糖尿病分型及指导治疗。GAD抗体和IA-2抗体还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
(2)细胞免疫:在T1DM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异常更为重要。T1DM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失调体现在免疫细胞比例失调及其所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相互作用紊乱,其间关系错综复杂,现人为将其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1)免疫系统的激活:指T淋巴细胞与胰岛β细胞的相互识别、接触及免疫细胞的激活。当免疫耐受遭到破坏时,胰岛β细胞自身成分可能被当成抗原物质;或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病毒感染、化学毒物或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使胰岛β细胞自身抗原得以表达或因细胞损伤而被释放出来。抗原被巨噬细胞摄取、加工,所形成的多肽片段与巨噬细胞内HLAⅡ类分子的肽结合区结合成复合物,转运至巨噬细胞膜表面,被提呈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巨噬细胞和Th在此过程中被激活,释放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β和各种细胞因子,募集更多的炎症细胞,产生免疫放大效应。
2)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Th按照所分泌淋巴因子不同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类。Th↓1主要分泌IL-2、IL-1、TNF-α、TNF-β、INF-γ等;Th↓2主要分泌IL-4、IL-5和IL-10等。各种细胞因子在胰岛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及β细胞杀伤中发挥不同作用。总的来说,有的细胞因子促进胰岛炎症反应,大量破坏β细胞,如IL-12、IL-2、INF-γ等;有的细胞因子下调自身免疫性,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如IL-4、IL-10等;有的细胞因子表现为双向作用,如IL-1和TNF-α,但当它们在外周血及局部组织中浓度显著增高时,主要表现为β细胞损伤作用;细胞因子之间还可产生协同效应。上述提示Th↓1和Th↓2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和制约的关系,T1DM患者Th↓1及其细胞因子比例增高,Th↓2及其细胞因子比例降低,免疫调节紊乱与T1DM发病有密切关系。
3)胰岛β细胞损伤的机制:免疫细胞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如IL-1β、TNF-α、INF-γ等)或其他介质单独或协同、直接或间接造成β细胞损伤,促进胰岛炎症形成。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可由于坏死或凋亡,其中凋亡更为重要。
4.自然史T1DM的发生发展经历以下阶段:①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在其生命的早期阶段并无任何异常;②某些触发事件如病毒感染引起少量胰岛β细胞破坏并启动自身免疫过程;③出现免疫异常,可检测出各种胰岛细胞抗体;④胰岛β细胞数目开始减少,仍能维持糖耐量正常;⑤胰岛β细胞持续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通常只残存10%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降低或出现临床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⑥最后胰岛β细胞几乎完全消失,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二)2型糖尿病
T2DM也是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T2DM的病因仍然认识不足,T2DM可能是一种异质性情况。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T2DM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综合引起的复杂病,其遗传特点为:①参与发病的基因很多,分别影响糖代谢有关过程中的某个中间环节,而对血糖值无直接影响;②每个基因参与发病的程度不等,大多数为次效基因,可能有个别为主效基因;③每个基因只是赋予个体某种程度的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也不一定是致病所必需;④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形成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关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详见第八篇第五章。
2.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在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如果β细胞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则可维持血糖正常;当β细胞功能有缺陷、对胰岛素抵抗无法代偿时,就会发生T2DM。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T2DM发病机制的两个要素,不同患者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同一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两者的相对重要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1)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HGP)、刺激内脏组织(肝和胃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促进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
组织中胰岛素作用主要涉及胰岛素受体及其调节过程、受体后信息传递至发挥效应的过程以及影响体脂含量和分布异常的过程等。遗传因素可能引起上述生物学过程中有关环节多种基因的多态性或突变,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多种基因细微变化叠加效应的后果。环境因素中主要为摄食过多、体力劳动过少导致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可引起一系列代谢变化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如游离脂肪酸(FFA)、TNF-α、瘦素、抵抗素等增加和脂联素降低以及慢性内质网应激等,进一步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加重胰岛素抵抗。
(2)β细胞功能缺陷:T2DM的β细胞功能缺陷主要表现为:①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随着空腹血糖浓度增高,最初空腹及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多(但相对于血糖浓度而言胰岛素分泌仍是不足的);但当空腹血糖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胰岛素分泌反应逐渐降低。②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中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或消失;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减弱或消失;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削弱;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比例增加等。
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β细胞胰岛素合成及分泌过程、损伤过程以及再生、修复过程。影响上述过程的遗传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β细胞数量减少、胰岛淀粉样沉积物等均可导致β细胞功能缺陷。低体重儿、胎儿期或出生早期营养不良可损伤β细胞发育。
3.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可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分别称为“葡萄糖毒性(glucotoxicity)”和“脂毒性(lipotoxicity)”,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获得性因素。
脂毒性还可能是T2DM发病机制中的原发性因素。血循环中FFA浓度过高以及非脂肪细胞(主要是肌细胞、肝细胞、胰岛β细胞)内脂质含量过多可通过各种有关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性的发生以及引起胰岛β细胞脂性凋亡和分泌胰岛素功能缺陷。
4.自然史T2DM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β细胞可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时,血糖可维持正常;当β细胞功能有缺陷、对胰岛素抵抗无法代偿时,才会进展为IGR和糖尿病。T2DM的IGR和糖尿病早期不需胰岛素治疗的阶段较长,但随着病情进展,相当一部分患者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或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