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网官方微信
客户端下载
互联网医学教育
消化资讯

炎症性肠病的新兴治疗目标

2015-06-29 02:49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斯 蒂芬·哈诺尔

Hanauer教授首先介绍了炎症性肠病(IBD)在过去数十年间的治疗进展。由于疾病治疗药物已纳入了免疫调节药物、非全身性激素和生物制剂,因此我们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治疗方面观察到显著进展。但上述进展仅包括住院率和手术率的短期改善,对患者临床转归、IBD长期自然病史并无影响。迄今为止,IBD的治疗终点仍主要基于症状[如UC梅奥评分,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

IBD当前治疗目标和未来治疗目标IBD当前治疗目标包括诱导临床缓解、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预防治疗疾病并发症;未来目标则包括预防疾病进展以及肿瘤、狭窄/瘘管、手术和残疾等并发症、降低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IBD未来治疗目标的确定方法是基于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治疗进展的认识和理解。

IBD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慢性病具有相似之处,其均为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治疗失败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残疾以及疾病管理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在此类慢性疾病治疗中,明确治疗目标[糖尿病患者治疗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患者治疗目标为血压90mmHg(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g/dl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标为缓解、降低疾病活动度]可对患者远期转归和疾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实现治疗达标(treattotarget,T2T)方法包括制定基于治疗目标的治疗流程、为治疗最优化而增加监测频率以及对高危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疾病治疗可达到较高缓解率。因此,明确的转归目标和强化疾病控制必须整合入标准治疗之中。

如何实现IBD治疗达标IBD临床缓解是以显著炎性疾病活动的症状和体征消失作为定义。深度缓解的组成指标则包括炎症症状、实验室炎症依据、内镜愈合、组织学愈合和影像学稳定。虽然缓解应作为明确目标,但基于现有证据,低疾病活动性有可能作为可接受的替代治疗目标。在期望治疗目标实现之前,药物治疗应至少每隔3个月调整1次。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利用经确认的疾病活动性复合指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疾病活动性指标必须定期获取并记录,高疾病活动性患者应为每月1次,低活动性或缓解期患者可每3~6个月1次。除评估疾病活动性复合指标之外,制定临床决策时亦应考虑到结构变化和功能损伤。期望治疗目标应在其后疾病病程中持续存在。疾病活动性复合指标和目标值水平的选择可能受共病、患者因素和药物相关性风险的影响。还应向患者适当告知治疗目标以及计划实现此目标的策略。

由于IBD仍为慢性疾病,治疗达标为一种通过诱导和维持治疗的反复过程。为了使转归最佳化并改变疾病自然进程,需要实现疾病炎症指标缓解(或改善)、内镜(和最终组织学)愈合证据的持续评估及依据维持愈合的治疗调整。

IBD个体化管理策略应依据就诊时疾病严重度、临床和生物学预后指标、临床和生物学缓解和维持实现情况以及药物经济学而确定。目前,尽管正在努力寻找创伤性较小的生物标志物作为内镜/组织学疾病活动性替代指标,但内镜检查可能仍为当前金标准。


灵芝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    人类肠道内的益生菌
  • 静脉活性药物在痔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 细胞凋亡机制
  • 从心血管一级预防看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
  • 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策略
华医网提供医学教育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