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流行:在“经典”与”流行”中定义中国人群降糖风格

2021-03-26 09:36
来源: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 母义明

编者按:传统与新型降糖药物目的均为临床医生更好管理糖尿病。当前,全球糖尿病治疗需求和医疗负担持续增加,推动降糖药物不断进展,降糖方案愈加多样化。“经典”的传统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仍是中流砥柱,不断向提升疗效和治疗体验方面深入突破;新型降糖药(如GLP-1RA/SGLT2i)陆续上市并日渐流行,降糖风格逐渐差异化。如何定义经典流行这两种临床中的降糖风格?中国糖尿病患者如何在这两种降糖风格中双双获益

一、打破胰岛素和新型药的固有印象,多维度了解药物特点

胰岛素的固有印象是: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降糖能力强、体重升高、低血糖发生率高、使用不方便、影响患者生活等;新型药的固有印象是:病程较短的糖尿病患者、降糖能力有限、安全性好、多种获益、价格贵等。

无论是胰岛素还是新型降糖药,都在持续深入探索、不断优化,以满足糖尿病患者不断进展的降糖需求。应密切关注药物的研究进展,打破固有印象,多维度认识降糖药有助于塑造中国人群降糖风格。

二、经典≠一成不变

回顾胰岛素发展史与研发进展,可以看到:从1980s的人胰岛素到2000s的胰岛素类似物,再到2010s的新一代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更新换代使其疗效、安全、依从性均不断提升。(见图1)

图1:胰岛素百年发展史回顾与当前研发进展    

理想胰岛素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减少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低、使用方便。当前胰岛素的研发方向是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即更方便、体重获益、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及可及性高。例如当前研发的胰岛素通过不同的创新方式,打破了低血糖风险高、体重增加、适用不方便等固有印象,达到了提高降糖疗效与患者治疗体验的目的。

三、流行≠昙花一现,当前常用新型药研究结果,已获得指南认可,推动降糖理念变迁

新型降糖药物,如肠促胰素类药物和SGLT2i,已完成CVOT研究,证明其CV安全性(见图4),且降糖疗效与胰岛素相似或较低、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体重作用中性、需要注意除低血糖外其他不良反应(见图2;部分SGLT2i和GLP-1RAs有心血管保护及肾脏终点获益(见图3。指南明确指出:患者需要脏器(心脏、肾脏)保护时,可以考虑新型降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图2 肠促胰素类药物和SGLT2i-血糖管理相关获益

3 肠促胰素类药物和SGLT2i心血管和肾脏作用结果

4 多种新型降糖药物完成CVOT研究,证明其CV安全性

四、以“血糖达标”为前提选择经典或流行风格,降糖才是硬道理

降糖理念不断演变,但控制血糖仍是众多理念中的核心问题(见图5)。中国最新指南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 HbA1c控制为第一目标。

5 降糖理念不断演变,但控制血糖仍是众多理念中的核心问题

五、基于中国人群特点/临床需求,经典和流行因人而异,适度融合

中国T2DM患者治疗方案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疗效(HbA1c降幅、FPG和PPG控制)、安全性(低血糖风险低、其他不良反应少)、便利性(方案简便、每日注射/口服次数少、较少受时间限制)、患者意愿(对生活影响小、药物可及性好)和经济成本(药物成本低、总体治疗成本低),让患者达到全面获益的目的。

预混胰岛素在中国上市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证据,全面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且安全性良好,并且以一种胰岛素就可以通过每日1次、2次、3次的注射方案,满足中国大多数患者的治疗需求,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患者长期依从性提高。

在当下新型降糖药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胰岛素治疗仍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新型降糖药物与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的合理联合应用在疗效与安全性中互补获益,也逐步被临床专家学者证实,被临床医生应用。

因此,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经典与流行的融合,有利于临床上更好地服务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六、总结:在经典与流行中定义中国人群降糖风格关键点

Ø 多维度了解降糖药

Ø HbA1c达标是核心

Ø 考虑中国人群需求

Ø 制定方案因人而异

Ø 经典流行合理融合

参考文献:

1. Kahn SE, et al. Lancet. 2014 Mar 22;383(9922):1068-83.

2. Garbe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2007;9:630–9.

3. Polonsky KS,et al. N Engl J Med. 1996; 334 (12):777-83.

4. Davis A,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19 Apr;58(4):421-430.

5. Mann JL, et al. Sci Transl Med.2020 Jul 1;12(550):eaba6676.

6. Jicheng Yu, et al. Nat Biomed Eng. 2020 May ; 4(5): 499–506.

7.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1-12.

8. 邢小燕.合理应用胰岛素有利于推动良好的血糖管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1):6-8.

9. Jin Yang,et al.Diabetes Ther. 2020 Oct;11(10):2371-2382.

10. Kwon CS, et al. BMC Health Serv Res. 2018 Feb 1;18(1):78.

11. Giorgino F,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6;32(6): 497-511.

12. Fleischmann H,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 2017;11(Suppl 1): S91-S97.

13. Rosenstock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2015;17(10): 936-948.

14. Linjawi S,et al. Diabetes Ther.2017 Feb;8(1):101-114.

15. Weiqing W, et al. 2020 EASD. ePoster presentation 689.



中韩医美    中医康复、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