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旗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发布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同时将生鲜红肉列为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品。一时间,“培根似砒霜”之类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
这种不必要的恐慌,在我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究其原因,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仍是舆论恐慌的根源。但遗憾的是,每次恐慌过后,公众的健康素养似乎并没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一些违背常识的事情时有发生。前几年的“六翅鸡”事件轰动全国,给快餐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各路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纷纷出来辟谣,网络上那张被质疑为PS出来的照片渐渐成为笑谈。回到此次风波,虽然加工肉制品被列为致癌物在全球都引发了一定的讨论,但恐慌却大可不必。因为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人类几百上千年的饮食习惯早已证明,在这件事情上,离开摄入量谈致癌是不科学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饮食、疾病、生命等各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各种各样的科研报告层出不穷。时间跨度、空间区域、样本量大小等,这些前提条件在科学家的眼里都至关重要。然而一旦进入大众传媒渠道,最终呈现在社会公众眼前,某些“量”的条件就会被忽视,最后一个“质”的结论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了。
因此,在发布某些科学结论时,科研工作者应该尽量全面、通俗易懂地进行解读;大众媒体也应该端正心态、如实科学地进行报道,由“哗众”变为“科普”,同样能够博得公众的关注。而我们的社会公众,则应该不断从中积累经验、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辩证意识和科学素养。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一个谣言才会不攻自破,下一次恐慌才不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