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分论坛成功举办,大咖们精彩发言集锦来了

2022-12-19 03:31
来源:   作者:

12月16日上午,2023环球时报年会“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本次论坛由环球时报、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主办,并得到一汽红旗、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爱康集团的大力支持。

2011年以来,环球时报已连续举办11届年会。经过多年耕耘,环球时报年会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获得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美誉。今年年会主题聚焦“二十大之后的中国与世界”,并首次设立“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由《环球时报》与旗下大众健康类媒体《生命时报》共同举办,旨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促进公卫发展、全民身心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共享美好生活出一份力。

本场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汇聚了大健康领域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商业领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跃,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孟宇红,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等19位嘉宾参与了本次活动。

图片 1.png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孟宇红致辞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孟宇红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紧张动荡,无一不在影响全球事业的发展。新形势下,人类生命健康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这是中国关注的大事,更是关乎世界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健康中国作为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方面,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全球危机需要全球解决,人类健康需要共同守护,我们理应为这个目标尽最大努力。值此之际,今年环球时报首次提出并设立“生命健康分论坛”,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以实际行动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本场论坛主要由三场圆桌对话组成,与会嘉宾围绕“构建全球公卫共同体”“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心理健康”三个话题展开讨论,受到广泛关注,内容冲上多平台新闻热榜。活动在腾讯视频、微博、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达544.2万人次。

论坛上,“国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个推动心理健康促进的公益项目,由生命时报发起,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指导,旨在更好地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本场论坛也是2023环球时报年会的一场开幕预热。12月17日一年一度的环球时报年会如约而至,届时将有更多大咖出席盛会,聚焦“二十大之后中国与世界”,梳理即将过去的2022年,并对2023年的国内外局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敬请关注!

 

共同健康——构建全球公卫共同体

图片 2.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明年一二月份,我们将迎来抗疫曙光

短期内感染人数一定会增加,但整体来看,情况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过后,疫情会进入常态,市场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再受到大的影响。三年抗疫是不平凡的,抗疫精神是不朽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好。三年抗疫也是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种检验,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短板。例如,如何强基层,国家重大项目要考虑长远布局、关键技术和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第二道屏障。疫苗是第一道屏障,中医药与疫苗相结合,中西并重,就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之路。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首轮高峰感染期”不同城市要区别来看

从当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和流行来看,有些城市已经进入快速上升期,有些还处于早期扩散期,最终的峰值在不同区域之间会有时间差异。从城乡来说,城市达到的高峰时间可能要比边远、农村地区要来得早。从感染人群来说,活动较频繁、外出比较多的人,往往是第一波被感染的人群。随着感染的推移,老年人、流动性较小的人群,很快也会进入感染高峰。目前,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二、配置相关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储备、药物供给,坚持分级诊疗,促进能力提升,做好公众教育;三、采取适度的社会干预措施,根据医疗挤兑是否发生及其强度,适当、有序地来采取干预措施;四、强化对于病毒变异的相关监测和科学研究。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不能把疫情来势汹汹的原因都归结于“放开”

“放开”不单纯的取决于公共卫生决策。中央决策是综合考虑,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际关系等各方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的时机是比较合适的。从公共卫生来看,虽然准备没有做得很充分,但疾病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变化,如感染率大幅度提高,传播系数已经达到二十多,病死率却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万分之一。现在,疫情上升速度非常快,出乎一般人的预料,甚至出乎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料,来势汹汹。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结于“放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北方是BF.7,在南方是BA5.1,这些变异株的传播率都是很高的。放开以前,传播率已经上升了,再加上冬天的气候有利传播。另外,人群打完第三针的时间间隔太长了,抗体水平开始下降。完全靠疫苗阻挡疫情传播已经不现实,综合的结果就是疫情大幅度的上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亟需解决新冠“降类”的问题

疫情暴发三年来,我国防控始终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法律框架进行。然而,在抗疫过程中,在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约束问题行为方面也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今将新冠降类管理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后续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从将施行近3年的新冠“乙类甲管”回调至“乙类乙管”,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降到丙类传染病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现在医疗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

目前,医疗系统受到的冲击较大。前期,感染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上班族,医疗资源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上。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医疗资源挤兑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医院床位使用方面。因此,接下来医院的住院压力更大,可能还有一场硬仗要打。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员工正陆续返岗,部分感染员工也开始进入康复阶段。后期,医院人手紧缺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香港立法会议员、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恒镔:从香港经验来看,“放开”是可以放心的

内地最近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出的改进和改变,是很合适的政策。以奥密克戎的低毒性,以及我们在用药等方面累积的经验,现在是可以放心逐步开放的,但要重点保护好老人和小孩。另外,疫苗接种是防控措施里最重要的一环,提高疫苗接种率非常必要,香港的安老院中接种过疫苗的老人基本上都可以安全度过。

 

共建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美好生活

图片 3.png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个人健康素养对防疫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疫情防控可以看到,提高健康素养对于人民少得病、晚得病和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都非常重要。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到25.4%,比2012年的8.8%有了很大提升。分析10年间的结果发现,从2012年以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特别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提升幅度明显增加。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维度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知识的掌握、行为的养成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每个人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健康素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实现美好晚年,要有积极老龄观

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过去5年,党和国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但社会上谈起人口老龄化时,还是有许多悲观、负面的看法。其实,40年前联合国召开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就提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所以,要想办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想实现美好的晚年生活,从国家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来落实,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跃:提供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普惠养老方案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创造出老年人期待的美好生活,将成为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第一,全社会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念。第二,加强完善政策体系。第三,扩大健康养老的有效供给。在加大养老投入方面,我们既要有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加大创新科研的力度,紧紧围绕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周期,特别是预防和延缓老龄化、养老照护方面,系统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场景。所以,我们还要加强与世界先进医疗健康养老的国家进行交流、探索,不仅分享世界在健康医疗养老方面创造的这些成果,同时提供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普惠养老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健康养老能够快速、健康、高质量地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每个人积极参与,慢病拐点将早点到来

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和地区已出现慢病发病的拐点。如有些国家因控烟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肺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已开始下降。但我们也有信心。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分析数据显示,由于采取了综合有效的公共卫生,2010年后,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上升速度已有所减缓,这都说明慢病的综合施策是有效的。为了让拐点尽早到来,我们应更加深刻理解慢病防控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财政、医保、税收、教育、体育、科研等都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结合自身优势有所作为,真正践行“寓健康于万策”。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健康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来的

“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吃好”才能保证健康,才能让免疫力在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到底怎么算“吃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要求我们每人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实际上,健康就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来的。如果大吃大喝,带来的就是对健康的损害。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未来510年,全民运动效果凸显

近十年来,国家在推动全民运动方面做了好几件事:一是打造15分钟健身圈”,我国人均体育产出面积达到2.41平方米,已经快接近“健康中国”的要求。二是积极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群众性赛事,来推动全民健身,同时也带动很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大对科技健身指导队伍的培训。未来5年到10年,这些举措的效果一定会凸显。

 

共筑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国民幸福感

图片 4.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抑郁症正成为负担最大的疾病

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年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持续走高。精神心理疾病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影响巨大。在所有疾病中,抑郁症正逐渐成为负担最大的疾病,已超过癌症、心血管疾病对人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有的可以治好,患者痊愈后可维持正常的生活。但是抑郁症给个体带来的痛苦巨大,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低下。世卫组织称,抑郁症对健康的损害超过冠心病对健康的影响。心理问题不仅伤害个体,对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媒体等,要充分重视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的心理影响,积极采取措施,以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提高国民心理健康需要四方发力

党的二十大对重视国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我们中心的主责主业,可从四个方面助力提高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充分发挥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在落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的行业引领作用。第二,聚焦疫情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促进相关管理服务体系的搭建和完善。第三,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发挥宣传教育的先行先导作用。第四,努力推动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教授乔志宏:青少年身心健康,离不开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培养

新冠疫情暴发三年以来,对很多人的心理状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长期影响。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把每一门学科的课堂变成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生涯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其意义感和价值感。在提高分数的同时,也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陈雪峰:我们需要一个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什么是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比如,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个体因为接受了跟应急心理相关的科学知识,心里比较有数了,就不那么恐惧和害怕。在组织层面,医疗机构、社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某些个体需要相应的心理服务时,我们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从社会层面来说,应有制度乃至法律来保障真正有心理服务需要的人得到服务。这些是应急心理服务的一部分,但还不是全部。理想化的应急心理服务,不只是出现问题了去应对它,更应该做好准备去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尤其当局部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通过信息传播的放大影响到更多人。我们评估更大范围的心理影响,然后去做应急心理处置,还要做事后评估,来完善个体到组织到社会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献云:当不良情绪袭来,要“自助”也要学会“求助”

新冠病毒感染不仅影响到身体,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心身是一体的,我们要学会关注心身健康。当不良情绪或心理疾病已经影响到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自助”。如果“自助”无效,寻求周边人帮助也无效,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明确九项任务    北京:每区都要设安宁疗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