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2018 | 全膝关节置换精确重建技术

2018-11-12 09:48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   作者:任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全膝关节置换术被称为“毫米级”手术,截骨、力线、软组织平衡的精准是手术疗效的保证。那么如何做到更加精确重建?传统技术是否仍有潜力、细节可挖?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机器人技术是否真的更有优势?在ASIA2018全膝关节置换:精准重建技术专场,来自国内外的ASIA讲师为大家带来相关的课程及经验。


S.K.S.Marya教授

来自印度的S.K.S.Marya教授指出,假体型号不匹配非常常见,包括股骨假体的内外径/前后径不匹配,胫骨假体大小与平台的不匹配,股骨型号与胫骨型号的不匹配,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固定不良、软组织激惹、聚乙烯衬垫应力增加等现象发生,并出现早期翻修。解决办法是增加假体型号,如股骨假体型号之间相差仅1mm,窄版股骨假体,解剖型胫骨托,衬垫表面与股骨假体匹配等,很庆幸目前的假体设计趋势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忻振凯教授

内翻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畸形,内侧软组织松解是最常用的软组组平衡技术,但如何精确松解内侧软组织,既保证松解有效,又不会过度松解,来自香港玛丽医院的忻振凯教授为大家阐述了内翻膝精确松解的相关技术。忻教授指出,内侧副韧带是否挛缩是松解技术应用的关键,多数患者由于骨赘的增生,内侧副韧带并未出现实质性的短缩,去除骨赘便可恢复正常的MCL行程及张力,而内翻合并屈曲挛缩时,松解后内侧关节囊、纠正屈曲挛缩畸形是关键。MCL永远不要松解至鹅足以下,因为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内侧松弛。对于固有性膝内翻患者,忻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文献回顾,告诫大家这患者如果要做到0度力线,需要将正常的MCL医源性“变长”(非正常)。而力线上的妥协,残留适度的内翻,保证软组织平衡及稳定性,也许是这类患者更合理的技术选择。


吴尧平教授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吴尧平教授和大家分享了TKA胫骨严重骨缺损的经验和独特处理方法。吴教授指出,目前骨水泥填充、金属垫块、异体植骨均有其固有的缺点。对于严重胫骨内侧骨缺损,吴教授介绍了自己的独特经验,采用自体大块结构植骨+碎骨填充,可有效修复骨缺损,并且植骨愈合恢复了骨量,是真正的“生物重建”方法。

柴伟教授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柴伟教授分享了301医院机器人UKA、THA手术技术及短期结果,柴教授指出,虽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爆出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肿瘤生存率低于开放手术,但对于关节重建这种精准决定了一切的学科来说,导航、机器人手术的精确性、术后结果的优越性仍无可比拟,仍是精准关节重建的方向。301医院目前的53例MAKO机器人单髁、全髋手术显示,UKA手术时间较常规技术延长,但胫骨假体角度更好,术后力线更好,术后1年KSS评分更优;THA髋臼杯位置、方向与术前计算机计划近乎完全复制,下肢长度差异更小。


Thanainit Chotanaphuti教授

泰国的Thanainit Chotanaphuti 教授有着丰富的导航TKA、微创TKA手术经验。在他的病例序列里, 虽然导航手术假体位置、力线优于徒手微创技术,但10年随访膝关节评分、患者满意度、假体生存率无差异,而微创切口和患者功能结果有关。


Andrew Tang教授

澳大利亚的Andrew Tang教授分享了MAKO机器人THA、UKA、TKA的相关技术及临床结果,演示了机器人TKA术前计划,包括截骨量、假体位置、间隙平衡、力线的恢复,以及髋关节术前计划中模拟假体安装在位的情形和术后毫无二致。Tang教授患者的临床结果与文献结果一致,均证实了机器人关节重建手术的精确性。


会议现场

讨论环节中,ASIA讲师针对骨缺损结构植骨是否需使用延长杆,是否会出现骨吸收,导航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区别、优劣,以及未来精准手术的发展方向等话题与现场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探讨。

最新!国家卫健委这样设置医疗机构准入机制    重磅!卫健委发新规,医院考核指标大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