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测定主要用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用于凝血、出血及血栓疾病的诊断。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起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笔者通过临床测试,总结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报道如下。
1、标本的采集
(1)采集血标本前要让患者应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神经紧张会引起血小板数增多、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2)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注入血液不可太用力,以免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3)要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塑料试管,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进针要顺利,第1支注射器取实验用血,这样可以避免混入组织液,血液和抗凝剂要充分混匀,否则影响凝血检验的准确性。
2、标本的储存和运输
(1)标本采集后注入塑料或硅化的试管内,并且立即塞紧盖子,否则会有二氧化碳挥发,pH值增高,影响APTT、PT延长。(2)要及早分离血浆,最好在2 h分离出来,对于当前不能做的标本,可将血浆分离分装在带塞子的塑料管内。冷冻在-20℃的冰箱内,将需要存放较长时间的标本冰冻存于-80℃的冰箱内,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37℃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3)标本必须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APTT结果缩短。必须低温保存的标本要在4℃以下运送,以防止因子V和因子Ⅱ降解。标本存放不同的温度或时间对凝血因子的活性会有不同的影响。
3、试剂的选择
应用抗凝剂为0.109 mol/L的柠檬酸钠,它能有效地阻止因子V和因子Ⅷ的活化,严格按照1:9的比例抗凝,当红细胞比容(HCT)>55%或<25%时,应按如下公式重新核算抗凝剂的用量,抗凝集量(mL)=0.001 85×全血量(mL)×[100—HCT(%)],不应使用变质的枸橼酸盐溶液,否则会使PT、APTT试验结果偏低。
4、检测试剂
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否则结果不准确,复溶的试剂最好是现用现配,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用的试剂要及时放回冰箱内冷藏。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试验的结果,所以每天要做好保养和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5、操作者的技术
操作者的技术有的熟练,有的生疏,尤其是自动化仪器的大量使用,对检验技术人员的要求更高,会使用和操作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仪器的性能、影响检测的因素以及具备合理有效的解决处理各种不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6、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的作用,如水合氯醛、氯贝丁酯、依他尼酸、甲芬那酸、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霉素、长效磺胺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中的浓度明显增高。大剂量的应用青霉素可使PT、APTT明显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也相应延长。当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大剂量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可明显抑制肠道杆菌,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导致因子Ⅱ、Ⅶ、Ⅸ、Ⅺ的合成障碍,使凝血指标的结果明显延长。即便如此,有关药物对凝血指标影响的认识仍尚显不足,尤其是对一些新型药物的影响,尚有待于继续观察和探讨。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测定结果的因素众多。只有做到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倍加注意,才能保证检测结果有最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给临床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