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ISE研究团队于 ACC2015大会公布了其最新成果。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功能学检查相比,冠脉 CT血管造影术(CTA)并不能降低疑似罹患冠脉疾病人群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一、走出 CTA 诊断误区
PROMISE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Pamela Douglas博士在此次ACC2015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该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即纠正临床医生诊断时的误区,并客观地评价一种诊断工具的适用性。
PROMISE研究共入组了一万例疑似罹患冠脉疾病病例。研究者在此次试验中比较了 CTA及功能学检查在预测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率方面的差异,功能学检查包括运动试验心电图、核压力测试及负荷超声心动图。最终两组的心血管主要终点事件率几乎没有差异。
Pamela Douglas博士表示,临床医生经常遇到因胸痛而被怀疑冠脉疾病的患者,此时选择适宜的诊断工具尤为重要。有关这方面的试验证据稀少,而且已往临床经验往往使临床医生认为 CTA好一些—或许 CTA还能降低患者发病率?
PROMISE研究彻底打破了这个误区—其试验结果证实,作为一种诊断工具,CTA不能降低疑似罹患冠脉疾病人群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或者说 CTA的诊断优势不在于此。
二、扬长避短,合理诊断
与会听取此报告的 Valentin Fuster博士指出,该研究的结果具有指导意义。虽然 CTA允许临床医生掌握冠脉血管具体病变情况,例如其狭窄程度、斑块数量等,但是 CTA评估冠脉疾病风险的能力与无创间接性功能学检查相似—在诊断越来越注意降低辐射暴露度的今天,这似乎为功能学检查创造了更多机会。
“当然,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临床医生手上,” Valentin Fuster博士最后说道。
另一方面,功能学检查费用要低于 CTA,虽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患者样本量增大后,其产生的社会医疗负担不容小觑。至于功能学检查中哪一项更占优势,Daniel Mark博士给出的答案是“在美国,心脏病学家更喜欢使用核压力测试。”
总之,作为一项诊断工具,CTA已往被人们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而功能学检查的诊断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万能的诊断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项诊断工具适用性,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