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亲我一下吗?”
面对56岁患者的请求,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护士长柴秀娟愣了。半个小时前,就是这名患者打碎了医生办公室的玻璃、拽出消防水带见人就砸。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原来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
柴秀娟不认为患者有任何精神疾病,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我们一直都缺少死亡教育,恐惧死亡、拒绝死亡让自己不能平静的离开。”
患者深夜情绪失控
医院走廊见人就砸
22日23时50分,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寂静的走廊里突然传出尖叫声。
28岁的护士陈攀旭闻声冲进6号病房,眼见新来的病人在举着板凳砸向自己的家属。陈攀旭赶紧挡在患者和家属中间,患者力气很大,一把拔掉自己身上的引流管,迸出的胆汁溅了陈攀旭一身。
这位患者家在外地,56岁,几年前被确诊为胃癌。最近在胰腺发现肿瘤,已进入中晚期。
陈攀旭用身体拦着患者,尽管胳膊被患者挠伤,但她成功将病房的其他患者和家属掩护到了医生办公室。这位患者砸碎了医生办公室的玻璃,拽出医院走廊的消防水带见人就砸。医院保卫很快赶来,与随后到达的三位民警一起将患者控制住。由于患者情绪激动,见人就咬,大家把他约束在病床上。
尽管医生和护士被患者又吐又踹,但还是为患者采集血气标本,给他吸了氧。值班医生郭雨栋电话通知神经内科、骨外科、普外科、心内科、急诊科等科室紧急会诊。
“我要回天堂了,治不了了”
柴秀娟是消化一科的护士长,事发当天她并不值班。半夜,得知科里出事,她立即起床从家里赶到医院。那时,患者已经被约束在抢救室,柴秀娟第一次与他见面,就被骂了出来,“他自己拔掉了引流管,我想帮他带上,但他起来就要咬我。”
柴秀娟到病房外转了一圈,还是不放心,再一次硬着头皮推开门,“这个引流管对你很重要。”柴秀娟说,患者不让碰,但不再起来咬人,柴秀娟感觉患者的情绪正在慢慢稳定下来。
除了护士长职务,柴秀娟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消化内科工作多年,曾遇见过很多临终患者,柴秀娟会格外关注他们,每日查房都要去握他们的手,问:“今天感觉怎么样?昨天晚上还好吧?”
柴秀娟说,大多数人都缺乏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柴秀娟很遗憾,这位患者因为刚住进来一天,没赶上自己当班。如果能早点认识他,早点为他做心理辅导也许他就不会这样。
几分钟后,柴秀娟第三次进入抢救室,“你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我浑身不得劲儿。”“你能说明白哪儿不得劲吗?”“我说不明白,就是哪都不舒服。”柴秀娟抓住能和患者正常的交流机会,尽量让患者把心里话宣泄出来。“我知道自己这些年挺能作的。现在我要回我很远的家了。”
“家在哪啊?”
“天堂。”
“不治了吗?”
“治不了了,他们都和我说了。”
柴秀娟告诉记者,“他不是对家人有气,不是对医护人员有气,只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
柴秀娟帮患者重新接好引流管,告诉患者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我不闭眼,我要一直看着。”患者格外平静,随后说了句,“你能亲我一下吗?”
面对患者突然的请求,柴秀娟有些吃惊。现在回想起来,柴秀娟有些遗憾,“当时还是没有做到无所顾忌地去亲他,我说了一句,‘好,我听见了’。”当时,柴秀娟握着患者的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就像抚摸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勇敢地接受死亡
平静安详地走
柴秀娟关注临终患者,始于三年前的一位老人。当时老人在抢救室内奄奄一息,各项生命指征显示老人在强撑。老人的老伴和儿女趴在病床上不停地祈求,“你一定不要闭上眼睛”,老人听话地撑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和严重的呼吸困难让他面目狰狞。
柴秀娟实在看不过,她把老人家属请出去后,握住老人的手,轻声在老人耳边说,“你坚持得很好了,允许自己走吧。”老人闭上了双眼,平静地去了。
柴秀娟说,当亲人所剩时日不多时,家人应该做的是多多陪伴,让患者平和、安静地走。在很多国家,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国内,大多数人很难坦然地面对死亡。近些年的工作,柴秀娟和临终的老人们走得很近,她会尽量让他们勇敢平和地离开,其中有一位老人让柴秀娟印象很深。
在一次例行的握手查房时,老人拉住柴秀娟的手说,“我知道日子不多了,我没有什么遗憾了,再活几天都能接受。”老人从柜子里取出了给自己准备的衣服和骨灰盒给柴秀娟看,柴秀娟宽慰老人,“这个盒子是装不下你的”。老人笑着说,“还是你了解我,我已经跟我儿子说了,等我走后,把骨灰撒向大海。”
柴秀娟说,虽然医学发展迅速,但还是有很多医护无能为力的情况,“我会带着更多的护理人关注生命教育,通过缓和安宁疗法,让人们勇敢地接受死亡,平静安详地走向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