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发展了,好与不好都会有争议。”面对记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医务处处长苟建军这样说道。
最近,拥有7000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诸多非议。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年实现营收75.21亿元,而外界有评论说,在这一喜人数字的背后是患者付出的高昂医药费。
床位7000张,全国第一
日门诊量最高达21600人次
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从2008年的6.8亿元营收,迅速增至2013年的60亿元,2014年又飙升至75亿元。总营收位居河南省医疗行业第一。
数据证明,6年时间,郑大一附院一直在飞速发展。
2014年,该院门诊量为426万人次,住院人数31万人次。手术人数突破19.6万台次,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肝脏移植手术100多例,肾脏移植突破230例,以上两项在全国排名前五。
“这仅仅是郑大一附院业务量大的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院门诊量最高时,一天达21600多人次,年平均每天在16000多人次。
“郑大一附院可以说是医院里的‘巨无霸’。”上述人士表示,2008年之前,郑大一附院床位不足2000张,而现在编制床位7000张,比原来的全国第一名—四川华西医院多了3000张,“称得上是全国第一”。
“归根结底,郑大一附院今天的发展是省情决定的。”苟建军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群众的就医需求给医疗资源带来的压力一直较大,但河南的医疗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院仍然不多。
“现在全省重症患者基本上都到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就医。”郑州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维博告诉记者,条件改善了,就直接截流了大部分往“北、上、广”等地求医的患者。
“河南具有较强实力的医院太少,也是造成我们患者集中的原因之一。”苟建军分析说。
新院长立下做大做强目标
是“激进扩张”,还是“变道超车”?
郑大一附院为什么能吸引来那么多的患者?
追根溯源,始于2008年时任该院副院长阚全程的“转正”。 彼时,郑大一附院在河南位居省内第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阚全程任院长后雄心勃勃,提出了要将医院做大做强的目标。这一做法,在当时被有些人认为有些“激进”。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郑大一附院上下也是“蛮拼”的。
“我们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18人。虽然规定每周五天半工作制,但各个科室基本上很少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加班到晚上11点都是家常便饭。”苟建军坦言。
“2012年是郑大一附院的重大转折点。”苟建军介绍,当年6月,建成了至今都是目前国内最大、非常先进的智能化综合性病房大楼。
“郑大一附院的医疗设备绝对是世界顶级、国内一流,没有几家能与他们‘叫板’。”张维博告诉记者。
此外,郑大一附院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人才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入职郑大一附院,这是河南医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目前该院正高级职称、博士团队10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23人,占河南全省1500名博士学位医生的一半。
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统计评价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前30家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业务评比中,郑大一附院患者死亡率为0.14%,远低于基准值的0.37%。
“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
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郑大一附院的高速发展也引来了坊间的一些争议,某网站更是称其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就科研来说,与国内大医院相比,确实还有一定差距。”苟建军处长也坦言。
“做大以后,想做强就难了。”张维博秘书长表示,规模超级的医院,考验的是管理者综合驾驭能力。
前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每个科室通过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获得的收益,将以奖金的形式按比例返还给科室的医生,这等于变相鼓励科室多收病人。
“救死扶伤,是医生职责,医院没有拒绝病人看病的权利。”面对争议,苟建军如是表示。
“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较低,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解放军郑州153医院博士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效东建言,要解决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政策引导十分重要。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患者,“分级诊疗”的概念都需要强化。
河南省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省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优质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三级医院高速膨胀,形成了对卫生资源、患者和医疗费用的三大虹吸效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萎缩,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形成了‘资金向下走、病人向上流’的局面,加剧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困境”。
而据当地媒体报道,2015年1月28日下午,身为河南省人大代表的阚全程在河南省“两会”期间代表团讨论发言时,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当场向阚全程表示,“拉乡镇的兄弟医院一把,提高其医疗水平,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治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