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网官方微信
客户端下载
互联网医学教育
业内要闻

近九成家庭有照料需求

2017-02-17 09:25
来源:健康报   作者:

2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是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结果,在全面两孩、人口老龄化等背景下,《报告》更加关注家庭照料、女性育儿与就业、养老照护等。《报告》指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规模为不足3人。家庭传统功能弱化,社会支持不足,近九成家庭有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其中近四成家庭有双重照料需求,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现实。应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照料等为主的家庭框架政策,引导群众有计划地按政策生育。

3岁以下托幼服务严重匮乏

《报告》显示,在1岁~5岁儿童中,52.1%主要由母亲或者父母双方照料,其中44.4%主要由母亲照料。祖父母辈分担幼儿照料的责任,隔代抚育占比达到41.1%。3岁以下儿童上托儿所的比例极低,2岁儿童仅有14.4%在托幼机构,这与现实中能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儿所极少有直接关系。

《报告》指出,照料者对教育和家庭技能的知识需求明显,前四位依次为:智力开发知识,防病知识,培养与孩子感情知识,喂养知识。希望村/居委会面向孩子提供服务的需求前四位依次是:户外活动场地,孩子防病指导,儿童玩具屋,组织唱歌、画画等兴趣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说,在母亲产假结束、幼儿满3岁可以上幼儿园之前,至少有2年还需要家中有人全天候照料孩子。即使有祖父母帮助,仍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家庭对婴儿的照料属于刚性需求,如果没有合适的照料者,年轻夫妇往往选择推迟或放弃生育。也有不少妇女为了兼顾就业和育儿,采取中断就业或灵活就业等策略。但是由于当前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在收入水平、劳动保障、个人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可能置妇女于不利的地位。

《报告》建议,在育龄妇女带薪产假基础上,增加父亲假等,鼓励和支持父亲实现照料角色。加大社会照料对家庭照料服务的补充和替代,如加快托幼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工作与照料老人矛盾需缓解

《报告》显示,老年人获得子女金钱的数量并不能对心理健康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情感支持能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且无法替代。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和谐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减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报告》指出,针对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资源也较短缺。八成以上完全自理老人的生活照料首选依靠自己。不完全自理老年人仅有54.4%有其他成员家庭照料。子女是完全失能老人最主要的照料者,近20%的完全失能老人缺乏他人照料。随着低龄健康老年人逐渐步入高龄阶段,这一困境将更加突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说,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提高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报告》建议,建立对老年人家庭照料者的支持,如适度向处于就业状态的老年人家庭照料者设立一定的带薪、低薪或者无薪的照料假。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有照料负担的家庭成员实行弹性工作制。针对照料负担较重的家庭,政府可提供免费或者低价有偿的社会服务。

《报告》建议,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消除城乡间医疗保障水平差异,以抵御疾病风险。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维护老年人获得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探索将家庭承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把增强家庭功能和提供家庭服务作为目前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法规时,把缓解职工工作与照料老年人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统筹考虑。


第32次南极医疗保健任务完成    国家卫计委:三级医院推检查检验集中预约
  • 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 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规范诊疗
  • 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评估
华医网提供医学教育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