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医生离世!仅十余天内,就有四位医学工作者离我们而去...

2019-07-11 09:07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光明日报   作者:

导 语

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医生不失守自己的健康,需要坚实而具体的行动。

媒体报道:7月4日下午14:29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李晓松逝世,享年56岁。

据悉:6月初,刚从武汉出差返蓉的李晓松院长突感身体不适,疑为感冒,至6月3日入华西四院,判断为心脏问题,随即于下午转入华西医院心内科。后确诊为爆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即刻送进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CCU),但他很快出现心脏停搏现象,在立即使用体外膜肺氧合(人工肺)之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后因心肌炎并发症颅内出血医治无效去世。

与此同时,7月4日下午3时,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

在其发生意外的5天前,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王辉在家心脏骤停逝世;7天前,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医生张恒伟突发心梗去世…

短短10天时间,就有4位医生猝死,悲剧连续上演,令人惋惜。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年仅31岁,最大的也才56岁,他们其中有人孩子出生才7天。

据媒体报道,几位青年医生的去世,都和心血管疾病相关。在媒体对他们去世前状态的还原中,“连续加班”“工作繁重”等字眼也多次出现。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年轻医生的猝然倒下与过度劳累有直接关系,但繁重的工作和压力确实是压垮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医生是公共健康的“守门人”,但无法守护自身健康,不少人的身体状况长期亮着红灯。

约六成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合格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在7000多名被调查医生中,9成人表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近一半的人感觉“非常累”。同样由该协会于2016年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医生的健康调查报告显示,63.6%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及格,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健康状况尤为让人担忧。更有调查直指,中国医生是猝死“重灾区”,30-40岁人群发生意外的概率也相对更高。

一份份冰冷的报告,是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现实的生活为注脚的。有人将医生比作水手,虽然他们会游泳,但在他们的认知里,永远都是把病人的安危放在自身安危之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接过的,是一份份沉重的生命之托,辜负不起。

同仁医院眼科医师青年王辉捐献眼角膜的消息成热点,江苏常州二院医生曹翔连续工作32小时候瘫坐在病房走廊的照片刷屏,正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反应,这其中有感动、有敬意,也有关心。

医生群体令人心忧的健康问题

与其职业特点有关

医生群体令人心忧的健康问题,与其职业特点有关。他们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了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需要不断学习,在职业发展上保持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已属不易,此外还有生活的压力需要扛着。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稀缺,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制度,但目前部分基层医院仍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这直接导致大医院医生负担过重,时而爆发的医患矛盾也让一线医务人员承担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没有一支医疗队伍可以在超负荷的状态下持续向好运转。医生的健康权益理应得到重视并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有赖于合法保障医生的休息权利,提高医生的相关薪酬待遇,为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在全社会涵养尊医重卫的氛围。要让医生的合法权益得以落地,也离不开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比如持续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建立适应该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等。

这些肩负生命重托的“水手”不应总是以悲情的角色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一个医生的离开,都是社会的损失。我们不能总是在高考季医学专业受冷落的时候发发感慨,也不能自满于在看到医生敬业奉献的新闻手动点个赞,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医生不失守自己的健康,需要坚实而具体的行动。

医务人员注意,今后想要开展中(成)药处方必须满足这些条件    备案制已落地,医生自主创业只需五天!(附流程)